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

ID:43436680

大小:20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01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湛江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2次大考”高二级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

2、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D符合题意;A与孔子无关;B“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C不正确。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答案】C【解析】-18-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3、,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思想的主张,然后找出其共同之处即可知道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

4、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

5、;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18-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正确;A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

6、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5.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董

7、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朝出现了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汉武帝限制土地兼并。根据材料“贫者无立锥之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的危害,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故A项错误。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不完全赞同商鞅变法,但不能得出董仲舒否定了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点睛:A项属于史实错误,B项没有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D项过于绝对化。6.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

8、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