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

ID:43390192

大小:30.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1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_第1页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_第2页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_第3页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黄帝内经浅谈养生与保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黄帝内经》浅谈食疗与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其中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1.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

2、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堤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这种

3、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有相适应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有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利用自然万物及中医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医疗保健活动,即中医所说的养生疗疾。近年来,时间医学研究证明,天人相应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可以减少物质、能量的消耗,提高机体自我调控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确实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用天人相应观

4、指导食疗”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优势。1.3药攻食补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明虽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高温、蛇蝎之毒及癖血、癖湿等病理产物。精气又称正气,泛指人体的精华物质及其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自我调控抵抗疾病、康复的能力。西医

5、采用药物补替人体自我调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调节酸碱平衡的液体疗法等等。这些疗法虽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药攻食补论正是基于保护人体正气的这一原则,从而成为中医食疗的重要指导思想。1・4调理阴阳的营养观《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统一体中的脏和腑、血和气、物质和功能、气的降和升、人和出以及相对的静止和运动等等,都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协调状态,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即人体处于“阴平阳秘”

6、的健康状态。如果这些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和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基于这种认识,《内经》提出了调理阴阳营养观,即用食物性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之偏;《素问•骨空论篇》中指岀:“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调理阴阳之大法,据此中医饮食养生与治疗可以概括为补虚与泻实两大方面;同时中医提出不同体质人的饮食宜忌,如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便澹,脉濡滑,舌体胖,苔滑腻等特点的人为痰湿体质,应当忌食油腻;此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

7、方面,中医同样注重调和阴阳。使所用膳食无寒热升降之偏。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菜肴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脾胃不适之弊。1・5辨证施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运用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证候类型的过程,称作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称作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内经》奠定了八纲辨证

8、的基础。《索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说明调治病气,必须辨别疾病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判断其病位是属表还是属里,再根据疾病寒热温凉性质的不同,谨慎的遵守适宜的治疗原则,而减轻或去除疾病。1.6食疗的宜和忌《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表明五味偏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素问•宣明五气篇》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