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ID:43320002

大小:141.4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9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侵犯的实质一、什么是侵犯(一)、侵犯的定义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首先,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实际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是侵犯行为。如开枪杀人,但子弹没有命中目标(导师),未造成实际伤害,也仍然是侵犯。因为有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其次,判断一种行为是否侵犯,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的意图。异域伤害别人的行为,尽管没有造成伤害,也是侵犯行为。如有人愤怒之下对人开枪,但枪是退了膛的。这种行为虽然没有造成实际伤害,但行为者的意图是

2、要伤害别人,而且行为本身的确可能造成伤害,因此是侵犯行为。有些行为,虽然实际上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但行为者却没有伤害别人的动机,则也不是侵犯。例如,偶然的车祸伤害,意外医疗事故,缺乏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伤害行为,都不属于侵犯。再次,与其他有意伤害行为不同,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警察追捕罪犯时为防止罪犯伤害自己与别人采取的制服措施;个人受到侵犯时的正当防卫,虽都是有意伤害行为,但都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因而不是侵犯。当然,非侵犯性的伤害行为也可以转化为侵犯。警察制服歹徒后,如继续对其虐待,则就构成了侵犯。据报载,一位男青年为教训另一个对自己女友非礼的青年,将其打伤,结果两人一起被拘

3、留。这位男青年很不理解,惩恶者怎么被法律所制裁?这是典型混淆侵犯与非侵犯行为的例证。(二)、侵犯与敌意法律上,一切可能造成身体、精神伤害,并不为社会许可的行为都属于侵犯。但实际生活中,许多语言的侮辱、中伤、欺骗都没有造成法律所规定的严重的、明显的伤害后果。习惯上,人们将这一类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除此之外,敌意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高度排斥性的态度。]敌意与侵犯的最大区别,是它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社会对于敌意的宽容,远远大于侵犯。因此,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敌意不是侵犯

4、,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三)、侵犯的普遍性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不太平的。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起,暴力与战争就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在悲观主义者的眼睛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暴力与侵犯遍及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经典哲学家看来,贫穷与愚昧是暴力和犯罪的根源。但是,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在以等比级数的速度积累,但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到80年代初,美国人的人均购买力差不多达到50年代的两倍,但是暴力犯罪却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大陆地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发生迅猛的积极

5、变化,但暴力犯罪却没有因此减少。在有些大城市,人们的安全感不是随城市变革上升,反而是显著下降。毫无疑问,全人类都需要社会心理学家在侵犯这一与人的生存与幸福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做更多、更深入地研究。二、侵犯一一挫折理论(一)、最初理论观点挫折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虽然,目前人们对于挫折的理解已经在后一种意义上取得共识,但挫折一一侵犯理论中的挫折,却是指前一种含义,即“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挫折一一侵犯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

6、,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多拉德等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3、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二)、理论的修正随着大量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到最初的侵犯一一侵犯理论观点过于简单、概括,对许多同挫折和侵犯有关的现象都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例如,许多人受到挫折后都并不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许多侵犯行为的发生与挫折无关。为此,原有理论提出者之一,心理学家米勒1941年提出了修正观点,

7、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将有关的理论与修正理论一起考虑,可以得到如下图的一个理论模型。(三)、实验验证挫折一一侵犯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研究的验证。另一方面,这些验证性的研究也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挫折一一侵犯理论。1941年,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所做的一项著名实验,很好地证明了挫折同破坏性的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该实验安排实验组儿童站在窗外看一个满是诱人玩具的游戏室,但不允许他们进去玩那些玩具。由对有高度吸引力的东西可望不可及的情境,来使实验组儿童产生挫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