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

ID:44220078

大小:409.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0-19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侵犯和利他第一节 侵犯行为第二节 利他行为学习要求:重点:挫折-侵犯理论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方法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概念:责任扩散了解:侵犯行为的判定标准侵犯行为的种类分析侵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节 侵犯行为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二 侵犯行为的种类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一)动物行为学(二)生物进化学(三)行为遗传学(四)激素活动说五挫折-侵犯理论六社会学习理论(一)模仿学习(二)侵犯与大众传媒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侵犯概念的3要

2、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1.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2.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意图3.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外显行为内在动机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显然,以上各点都涉及文化背景问题,例如教师体罚学生)重点1、按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侵犯被认可的侵犯反社会的侵犯利他的侵犯狭义的侵犯二 侵犯行为的种类侵犯动作侵犯言语侵犯2、按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侵犯工具性侵犯报复性侵犯3

3、、按侵犯行者的动机不同: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1)激素(2)遗传基因(3)染色体(见图)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五 挫折-侵犯理论(一)最初的理论挫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提出。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二)理论的修正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1、N.Mil

4、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挫折(目的阻碍)侵犯的激发其他反应(如退缩)内向侵犯(如自杀)外向侵犯直接侵犯替代侵犯即:N.Miller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2、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L.Berkowitz(1978)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图示如下)挫折准备状态侵犯行为侵犯线索伯克威茨,“武器效应”(weaponeffect)1967年的实验证实,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5、。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effect)。即:L.Berkowitz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多对一的关系”六 社会学习理论(一)模仿学习(二)侵犯与大众传媒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一)宣泄宣泄:是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宣泄的基本假设: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二)习得的抑制1社会规范的抑制2痛苦线索的抑制3对报复的畏惧(三)置换(metathesis)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

6、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四)寻找替罪羊(scapegoat)个体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是什么,这时他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与不满。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如下特征:一是软弱性;二是特异性。1.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这一行为属于( )。A.报复性侵犯行为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C.利他的侵犯行为D.被认可的侵犯行为2.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受到了别人的欺侮后,跑到尼姑庵

7、去找小尼姑出气。这一行为属于以下侵犯行为转移与消除方式中的哪一种( )。A.社会规范的抑制B.对报复的畏惧C.置换D.寻找“替罪羊”练 习 题3.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等行为,属于(  )。A.非侵犯行为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C.利他的侵犯行为D.被认可的侵犯行为4.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对别人用语稍微粗野一些,就会给人赞成鲁莽粗暴、有意侵犯他人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人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犯意图B.人们通过行为者的社会角色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