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79916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9
《破解产品失败之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破解产品失败之迷优秀的企业都是与众不同的,正因为各有各的不同,所以很难复制;平庸的企业,其原因都是相似的,所以很容易复制。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品牌,归根到底都要有伟大的产品。伟大的产品可以造就伟大的公司,但伟大的公司不一定可能造就伟大的产品。渠道可以至上,营销可以至上,终端也可以至上,但是在下面支撑它们的,是产品、产品、产品。农药行业每年都会有上千个产品新产品推上市场,也会有至少70%的产品退出市场。无论是规模过亿的大企业还是白手起家的小作坊,新产品上市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产品孕育着希望和未来,但新产品一旦失败,代价却是极其惨重的。据统计:农药行业新产品上市成功率不足10%(按利润平衡点计算,包括设备折旧分摊、固定成本、登记费用等成本在内),新产品生命周期约为18个月,新产品上市失败带来的原材料呆滞、包材浪费、产品积压、退货产生、推广费用消耗等一系列问题,平均一次新产品上市损失达5万元左右。那么农化产品失败之迷究竟在哪里呢?一、过高估计证件前途:产品失败最大的因素是对证件前途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在三证登记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加之国内三证登记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导致大多数企业登记的一些不能做大的三证。而产品策划人员为了避免所谓的三证资料浪费、闲置或者公司相关的管理要求。盲目的开发和上市了一些认为能做大,实际做不大的产品,从而导致产品的失败。笔者从农药电子手册的数据中查到,截止2010年5月,在中国临时登记证有29872个(含原药和已过期三证),正式登记证22932个(含原药和已过期三证)。然而在5万多个登记三证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屈指可数,大量的三证都是无效登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们的情况呢?笔者认识我国三证登记存在以下的误区:1、盲目跟风现象非常严重,笔者在2001年操作啶虫脒时,当时国内仅7个登记证,2002年达到14个登记证,2003年达到100多个(含复配登记),到2010年含有啶虫脒成分的登记达1010个。这1010个三证到底做了多少个产品呢?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2、炒作心态严重,一些企业在登记三证时,只是看哪个原药少人做,原药名称少人懂,原药名字貌似先进。而并不考虑产品竞争和长期性和性价比。如某公司申请的20%甲维·杀虫单微乳剂(登记防治对象为水稻三化螟,配比为0.2:19.8),其最初的动机是: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销售很普遍,竞争很激烈,炒作20%甲维·杀虫单微乳剂。等到产品上市之后才发现,20%甲维·杀虫单微乳剂性价比远远不如阿维·杀虫单微乳剂,其失败就在所难免。3、追新求异心态严重,有一些企业在三证登记时,考虑的不是产品的竞争优势,而是只考虑化学成分越少人登记越好,越独特越好,认为这样能避开竞争的红海,更容易“忽悠”客户。如近两年拜耳公司的螺螨酯销售很好,而螺螨酯成分受专利保护,国内厂家无法登记,很多厂家纷纷登记的唑螨酯,“忽悠”客户唑螨酯比螺螨酯好。 规模较小企业登记很少有人登记的成分时一下要考虑清楚,是不是这个成分真的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小企业的看到的成分,大企业肯定已看到了,他们之所以没有登记,很有可能是市场容量小或者没有竞争力。原药之间也存在性价比的竞争,很少有企业登记的成分,很有可能是没有前途的成分,我们去尝试,成功率将很低。4、缺乏对原药竞争的研究,一个原药有没有发展前途,也是靠性价比。如功夫菊酯在2000年前销量一直很低迷,主要原因是功夫菊酯与高氯菊酯的原药价格相差过大,功夫菊酯性价比不好,竞争力不强。2001年以后随着投资者投资功夫菊酯原药,功夫菊酯随着原药厂家间的竞争,原药价格一路下滑,功夫菊酯的性价比日趋增强。所以在2003年以后,功夫菊酯的制剂市场容量大大扩张。笔者在某公司时,曾坚决反对公司的灭蝇胺登记,因为斑潜蝇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灭蝇胺仅个别原药厂家在生产,其销售的原药价格高,自己的制剂价格低,基本上垄断了原药和制剂市场,由于市场容量小,灭蝇胺原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投资者进入。所以,灭蝇胺制剂企业很难有所作为。二、过高估计配方前途复配制剂一直是我国引以自豪的创新,然而大量的事实摆在眼前,复配制剂在我国成功的产品太少,有影响力的配方更是麟毛凤角。为什么复配制剂成功产品较少呢?1、这是多数公司都犯的毛病,单剂相对价格透明,利润相对较薄,很多公司想通过复配来模糊价格,提高产品利润,而不注重单剂的研究。2、复配制剂需要严谨的配比,配方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产品的药效和市场竞争力,由于大多数公司生测队伍不健全,生测数据缺少,大部分配方都来自同行或自行配比,缺少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撑和实用技术的了解。配方的合理性、科学性、精确性都难免要出现偏差。如2个点阿维跟30个点毒死蜱复配较科学和简约,可能有些公司用的是3个点阿维跟30个点毒死蜱复配,多余的1个点阿维浪费了,尽管核算的毛利率很低,但实际成本已经很高,相对竞品缺乏优势。3、大多数公司缺少实用技术的指导,如32%阿维毒死蜱300毫升,出厂价10元,可能业务人员、经销商、零售商因为利润需要,按利润来定使用剂量,而不是按实际用量来定价格。经销商想我赚5元一瓶吧,批15元/瓶,然后推荐零售商销售25元/瓶,让零售商向农户推荐50-60毫升/亩,一瓶打5-6亩地,农户用药成本4-5元/亩,看起来渠道利润很合理,农户用药成本也比较低。而实际上32%阿维100毫升/亩才有效果,由于推荐用药量不够,从而导致产品市场反应效果不好,这样由渠道利润推用药量的案例比比皆是。4、配方画蛇添足现象严重,很多公司为了避开与同类产品的竞争,做了貌似独特的配方。如40%炔螨特单剂,一些公司为了增强所谓的速效性,就在炔螨特中加上阿维菌素(隐性成分),从而导致自己的40%炔螨特,相比其他厂家价格高了很多。而由于标签正规后,又无法在标签上得到体现,加之辅助推广力度不大,导经销商、零售商、农户不认同,从而导致产品失败。5、竞品信息调查了解不全面,分析不到位,很多公司看到其他公司某一产品销售不错,立即进行跟进。 竞品到底怎么样其实只有竞品公司的老总知道,在什么地方销?哪些客户销?怎么使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了解到表象的信息,从而导致复配产品难以成功。三、过高估计销售能力不同的公司销售能力是有着巨大差别的。笔者曾提及过“渠道壁垒”,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公司推广和销售,其结果会截然不同。如深圳某集团公司,其几乎掌握了全国县、市所有的优秀渠道(一般为在当地排名前3位的客户),其分销能力就远远大于国内的其他企业。相同配方、相同价位的产品,深圳某集团公司可以第一批铺货就能达万件以上,而国内其他的企业可能过千件都困难。这就是渠道壁垒。大公司的销售力很强,小公司的销售力很差,这是产品上市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曾经有一名深圳某集团公司高级产品经理,以惨痛的教训给我们书写了一个案例。其在深圳某集团公司工作时,产品成功率相当高,几乎产品一上市,随便销上几百万很正常。由于其他企业高薪聘请,其去了国内一家名气不太大的企业,将深圳某集团公司产品几乎照搬到这个企业,然后价格比深圳某集团公司便宜很多,其满以为销售情况会很好,而结果却惨不忍睹。其实,他忽视了一个道理,在大公司他之所以成功,是站在了大公司的肩上,而不是他个人有多么的优秀。国内大部分公司影响力较小,渠道也不是太健全。同一个配方,可能甲公司销售量很大,而乙公司去做时,由于客户缺少坚定的信心,不少客户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业务人员均为单兵做战,没有一定的推广支持,说服、影响客户的能力较小。所以,经常会出现好产品销不好的现象。此外,国内外一些大的公司有着健全的推广体系,庞大的专业化推广队伍。而国内大部分厂家推广人员较少,推广手段单一,仅仅依靠条幅、海报、单页来宣传。产品好不好,企业说了不算。同样是2%阿维菌素+毒死蜱,大公司来操作,可能有60%的客户会相信,而其他公司操作可能只有20%人相信,经销商把这个信息告诉零售商,也可有20%的人相信。零售商、农户接受的产品和信息太多,产品根本无法传递给农户或者零售商,导致酒香无奈巷子深的现象。四、多产品多规格之害新产品是公司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发展产品的目的是获得市场,建立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产品决策人,往往在想我们多出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品规,就又多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可是在实际的动作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因为产品过多而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结果导致产品失败。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如32%阿维毒死蜱乳油销售比较好,我们再多套上几个商品名多出几个产品或几个品规。这样我们可以多投放几个客户,多拓展几个销售区域。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结果也很有可能失败。1、过多的同质化产品,分散了销售人员的注意力和精力,每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笔者做过专门的研究和分析,一个销售人员最佳管理客户的数量是8-12个之间,管理的产品(指品规)是20-30个之间。2、同一配方不同的名字,看似可多增加了客户,多几个销售区域,其实对整体产品的销量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众所周知,一个产品要想销售有所突破,首先要有合适的性价比,其次是一定销售渠道。由于我们多了几个包装几个名字,单一产品销售渠道数量不够,制约了产品的销量突破。另外,由于销售区域相对封闭,缺少竞争,产品无法经受窜货考验(注:笔者将会在《窜出销量》一文中详细介绍窜货对销量的影响),导致渠道利润相对过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甚至给了竞争对手可乘之机。3、不同的品规针对销售区域不同,严格意义上一个品规就是一个产品。如32%阿维毒死蜱乳油300毫升规格适合水稻区域,200毫升规格适合蔬菜区域,1000毫升规格适合果树区域。有的时候产品可以在蔬菜产区有竞争力,但放到水稻产区销售群体变了、竞争环境变了,竞争力可能衰弱了。任何一个产品和品规的开发,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的前提下开发的,问题的关键是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机会。如果所开发的产品或品规市场前景都较好,而且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投入市场以后能维持长的时间段,这样在开发该产品或品规时才不致于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五、价格制定策略失误价格不是问题,很多策划人都会说这样的话。对此问题我不反对,但是我们不应回避市场竞争的实质,在充分竞争的农药市场,由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低,其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被经销商更多的是被零售商剥夺了!大多数老百姓购买农药都是盲目从众、相信广告或都绝对服从零售商的推荐。所以,所谓的价值(性)和价格(价)的比较,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完全适应农药市场。由于农药生产厂家众多,产品极为丰富,市场已完全饱和。而老百姓的自主购买权在零售商和经销商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利价比,或者说性利价比,而不是性价比。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有的价格很低(利润低)的产品为什么不能上量,而有的价格高(利润高)的产品反而好销的原因了。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利价比。如某公司2%阿维菌素乳油2.7万一吨,然而结果销售得并不是太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其品牌影响力较小,并没有市场定价权,尽管价格便宜,但渠道利润并不丰厚。2、其为了冲量来降低成本,投放的客户较多,经销商、零售商不敢加价太高。3、其公司规模较小,合作渠道基本上是市场二、三线客户,这些客户群体由于下游零售商较少、销售量小、对利润要求高,产品铺货面太小。4、其相对产品线单一,合作客户不会为了其单一产品而放弃与重点厂家的合作。其实企业的竞争并不是只在于价格,要不然很多企业早就倒下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定价的实质问题,并不是所谓有性价比,而是针对渠道的利性价比,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企业定价策略的失误所在。而且,我们也知道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定价时从战术层面我们要综合对客户群体、第一目标竞争对手、渠道利润分配、产品线组合、农户用药成本、产品实际用药量、公司市场影响力等作出全面的分析,找出公司产品的价值所在,以及 公司顾客选择公司产品的原因所在以及同类产品的真实市场情况,进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但同时切记营销虽然是促进销售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农药市场中不可或缺,但产品(广义)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从战略层面来说,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强大研发基础,难以有产品以特有的性能赢得市场(对一般企业来说其实很难作到)。只有狠抓内部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是关键所在,毕竟行业平均成本还是影响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通常说来,如果一个企业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其综合成本自然就低,这种企业就有资格参与主流市场的竞争,并且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使进入壁垒越来越高,从而阻止新对手进入。如果过分强调战术而忽略战略,则诸葛亮六出祁山而蜀国最终灭亡是很好的史鉴。没有实力(规模经济效益),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一般不要主动采用价格战术争夺主流市场。应当在非主流的市场下功夫,即集中精力做“优、特、专”的产品,通过差异化来求生存。专注于次主流市场的企业要把功夫放在最终用户那里,即真正解决老百姓根本问题,而不是忽悠老百姓。当然,企业能否让老百姓认识到“优、特、专”产品的价值是成败的关键。价格不是营销的唯一手段,企业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卖产品、拼价格”的层面,必须上升到“卖思想、拼价值”的境界才行,即让老百姓明白“其实什么最重要”,在老百姓看来物美价廉的产品,关键要看谁会“教育市场,教育用户”,这才是体现营销水平的功夫所在。此外,企业在做价格策略时,应做好原药价格趋势分析,做好原药低价位储备工作。在瞄准竞争对手时,一定要针对市场第一、第二竞品,不要去关注一些第三、第四竞品。农化产品失败之因还有物流速度、生产能力、企业内部流程设计、质量控制因素等综合原因,但这些都是可控的非主流原因。企业只有把产品决策做对,那么离产品成功就不远了。作者姓名:刘杰作者单位: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十二路1166号龙山小区营销大厦民昌市场部邮政编码:2566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