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

ID:43214436

大小:279.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0-03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1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2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3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4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家简介周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新疆中医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疑难病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1旁治法概论周铭心2内容提纲前言一、旁治法定义二、旁治之证治关系三、旁治之立论基础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五、旁治之运用时机六、旁治案例3前言目前,辨证论治法则已为广大中医同仁所普遍接受,以往只辨病不辨证等弊端几至悄然无存。中医师已习惯于认病、

2、辨证(分型)、对证处方用药程式,讲求治法必须切对病证,使证与治“丝丝入扣”,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原则。然其既定证治模式却已促成重辨证而轻论治倾向。不少医师临病,一经辨为某证,遂施以既定之某法,若不奏效,往往自责辨证之不的,较少检点论治之得失。对于临床所见某些不对证却能获效者,不探究其理,反视为乖异。4前言其实,论治过程极其复杂,治法有常有变,远不限于“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之内。作者探讨旁治法之想,盖感此而发。前贤曰:“人身之病,变端无穷,其治法则千态万状,有不可以一例拘者。”(《质疑录》)尝涉阅古籍,见其证

3、此治彼、一证歧治、数证一治者颇多,遂参以临证经验,提出旁证论治之法,即旁治法,以与正治、反治鼎足,庶几补古法名目所未备。5二、旁治之证治关系证与治为辨证论治之两极。证即病证,为辨证之目标;治即治法,为论治之结果。论治策略则为建立证治关系之津梁。证与治均可视为一种特定矢量。证矢量由病机决定,治矢量则由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之性能决定。证治关系从矢量角度而言,不外三者,即相逆、相从、相旁。证治方向相反为相逆,相同为相从,方向错置偏斜为相旁。7二、旁治之证治关系由是而知,旁治策略,固与正治、反治并列而时有运用,其客观存

4、在不应忽视。旁治既不同于正治之逆证而治,也不同于反治之从证而治,而取旁敲侧击,借重偏师。惟其如此,同一证候可用不同治法,不同证候亦可用相同治法,对某证为正治,可用作他证之旁治。主动使用旁治法,可为病证治疗开辟更广泛途径,从而令辨证论治更行深入,尤显特色。8三、旁治之立论基础证候乃一定病机之表征,治法之应于证候,实为应于病机,以能消去病机而愈病也。旁治法既属旁证而治,法不应证,则与病机未切,何如而愈病疗疾?究其道理,尽在整体观念之中。1.人体一统:人体乃一有机系统,各部位之间,紧密联系,诸功能之间,相互协调,一响而

5、多应,牵此而动彼,是则整体治疗之依据,尤为旁治之立论基础。举凡经络之维系,阴阳之相济,五脏之生制,等等,无不可据以施行旁治。9三、旁治之立论基础2.病因相关:诸般病因,原非孤立,其间多有关联,此亦旁治法立论所据。无论六淫、七情,或为痰饮瘀血,其为邪致病,常相呼应,证候层出,正治之法,往往应酬不暇,此时可正治其一而旁治其余。如风火兼证,可只驱其风,使火无相煽,其势自折;或只清其火,使风无附炎,其力自散;燥湿相兼,专化其湿,寒湿相异,只散其寒,令无狼狈相依,可望尽除。其中驱风之于火证,清火之于风证,化湿之于燥证,散寒

6、之于湿证,皆属旁治之例。10三、旁治之立论基础3.正邪对立:正之与邪,相对而立,攻之与补,虽反有成。利用其间关系,可施行旁治。邪正对立于证候中表现为虚实错杂。实证以祛邪为正治,虚证以扶正为正治;不祛邪而扶正为实证之旁治,不扶正而祛邪为虚证之旁治。11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旁治法既与证候未切,可否忽略辨证?恰恰相反,旁治法更须以辨证为依据。只有确切辨证,掌握病机趋势,方可治分逆从,法行旁正,相机而用,用之得宜。121.证具三要:任何病证,皆由“证位”、“证性”、“证时”而确定。三者盖即成证之充分必要条件,可称为证之

7、三要。“证位”即其病机部位,用以指示证候发生处所之在脏在腑在某经络等;“证性”即其病机属性,用以判别证候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等;“证时”即其病机时相,用以标志证发时态相位之当春当夏及昼夜晨昏等。13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2.旁位而治:治法理应针对证位,当治法不能针对证位时,不得已便采取旁位而治。不难体会,旁位而治乃于明确辨证、确立治法之后,选择与该证位相关之其他部位而施以相应治法。旁位而治运用甚广,五脏之间可因五行生克而行旁治;脏腑之间可由表里经、同名经、母子经关系而行旁治;他如气分血分、阴分阳分、脏腑经络之间亦皆

8、能互用旁治。14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3.旁性而治:若所用治法与病机性质相偏,便为旁性而治。正邪对立、病因相关,病机维系,均能成为旁性而治之路径。从证治关系以观,旁性而治常表现为寒不用温、热不用清、风不用散、湿不用利、虚者不补、实者不泻等形式。15五、旁治之运用时机正治反治,用各有时,此即《内经》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而于旁治策略,亦当明辨其运用时机。1.正治不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