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86351
大小:122.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8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考点31原电池学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点31原电池【考纲解析】1、了解原电池的理论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构成的条件及电极的判断方法;能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设汁简单的原电池;能根据原电池原理进行简单汁算。【学生整理】一、原电池原理现有如下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导线、电流计、烧杯、盐桥。运用这些用品设讣一盐桥电池:⑴画出装置图,标明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流方向,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⑵该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是:…⑶与没有盐桥的铜一锌一硫酸铜原电池相比较,该原电池具有的优点是O(4)描述铜一锌一硫酸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原电池构成条件(1)两个的电极。(
2、2)将电极插入屮。(3)用导线连接电极构成o(4)能白发进行的三、总结电极判断方法判断角度负极正极电极材料电子流向离子移动方向发生的反应反应现彖四、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将该氧化还原反应分为述原、氧化两个半反应,即为电极反应:负极一氧化反应:还原剂一阴一+……二二二氧化产物正极一还原反应:氧化剂+ne_+……=二还原产物(1)检验电极反应式的儿个标准:①电极反应显示的得(失)电子数与该粒子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数相等,②电极反应式两边原子个数守恒,③电极反应式两边的电荷数相等,④除氧化剂、还原剂外,其它物质微粒存在形式符合共存原
3、理。(2)在正负极得失电子数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电极反应式叠加,一般会得到总反应式,有时,考虑到生成物与电解液的反应、电极产物间的反应使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一定的不同。【自主检测】1、(2010广东理综卷)铜锌原电池(如图9)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为:Zn-2e~=Zn2+B电池反应为:Zn+Cu2+=Zn2++G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D盐桥中的K移向ZnSO,溶液2、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溶液,下图屮产生也的体积HL)与时间f(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课堂点拨】一、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时,不要形成“
4、活泼金属一定做负极”的思维定势,如Fe、Cu和浓HNO:{形成原电池时,铜作负极。Mg、Al和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铝作负极。分别书写它们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判断金属性的强弱。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常用粗锌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来加快反应的速率3.设计化学电源4.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及进行金属防护三、例题1、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FeCh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1)写岀FeCL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o(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5、。正极反应负投反应O(3)腐蚀铜板后的混合溶液中,若C『+、Fe'+和Fe?+的浓度均为0.lOmol-L"1,请参照下表给出的数据和药品,简述除去CuCL溶液中F&+和FJ+的实验步骤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pH厂3+be1.93.2Fe2+7.09.0Cu2+-6.7提供的药品:Cl2浓II2SO1NaOH溶液CuOCu(4)某科研人员发现劣质不锈钢在酸屮腐蚀缓慢,但在某些盐溶液屮腐蚀现象明显。请从上表提供的药品中选择两种(水可任选),设计最佳实验,验证劣质不锈钢的腐蚀。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劣质不锈钢腐蚀的实验现象=2、(2011北京高考8)结合下图判断,下列
6、叙述正确的是A.I和II中正极均被保护B.I和II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_=Fe2+C.I和II中正极反应均是0:?+2H20+4e—=40I厂D.I和II中分别加入少量K: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3.(2013•广东理综,12)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rn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_=CuA.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流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向铜电极移动3.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屮阳离子交换膜
7、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广)减小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D.阴阳离子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电荷平衡保持溶液屮【问题反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