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00428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26
《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是不容争议的事实,因此如何转化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想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必须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一下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关于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1、缺少成功的体验。根据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语困生是
2、由于在学语文过程中长期受到失败的困扰,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少了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发现,在初一的课堂上学生们都有发言的积极愿望,有些学生甚至于拼命敲打桌子,以唤起老师的注意。到了初二、初三,很多学生就不再如此努力了。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对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思考与回答的兴趣。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令他们失去了欢笑,一个个耷拉下了曾经充满希望的脑袋。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学语文的料,从而失去学语文的勇气,不再有学语文的兴趣,逐渐厌恶上这样的课,
3、直至最终放弃学习语文。2、教育大环境是影响学生学语文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外界环境是学校。为了能多考几个重点高中,有些教师拼命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本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让这些原本活泼的小孩,去做他们一时不能完成的作业:进度太快了、难度太深了、能力要求太高了等等,让他们在这种高要求、高难度的学习中,经受高强度的训练,他们无法接受。况且把考试成绩作为区分好、差生的一种手段,给学生心理上蒙上了阴影,象这样的教学和评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4、因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消极学习、被动学习,最终成为了弱势群体。3、教师的教法是否恰当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今仍在被一部分人所不知不觉地运用着,教学中不太注重语文教学方法的渗透,不能很好地钻研学生、了解学生,不能去以心比心,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地沟通,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学不能面向一切学生,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的重心倾向于优等生,上课的提问设计,练习的配置,都是以优等生为对象而考虑的。语困生一方面无力回答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受老师
5、的关注。对于语困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可有可无,因为没人关注他,导致他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4、学生个性与语文学科特点的磨合以及对语文的认识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语文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耐心求学、用心钻研、广学多练。比如有些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听听会的,做完都是错的”,这其实是学生的一种“虚式”的理解。学生之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另一方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6、,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很多内容的学习仅仅限于对知识的表面认识和肤浅的了解,而很难形成素养和能力。有些学生就觉得学语文太麻烦,要求太高,久而久之,就害怕学语文了。五、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分析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感情。“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防差和转差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教师要转变观念,宜采取与学生情感相近与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产生情感协调效应。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语困生更应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呵护。要全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
7、友。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语困生的“畏师”、胆怯、自卑、封闭甚至是逆反的心理,走出自我,主动探求,积极进取,也才能为转化语困生提供可能。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机会,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正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2、创新教法,灵活施教,促进语困生的个性发展。⑴、坚持在生活中学语文,充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8、相联系,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语文课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资源相当广阔,课本仅仅是一个点。只有在广阔的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才能求得真知、取得真经、练得真本领。还要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主动发展。譬如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民俗风情”,我在教学中便紧扣这一点,联系学生生活展开教学:在《端午日》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