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99905
大小:30.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6
《荀子在教育上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荀子的教育思想关键词:化性起伪、“三儒”、法后王、师云亦云、天官天君并重、虚壹而静、专一不二。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往往着眼于先秦诸子,从他们的言论中寻找教育思想的闪光点。荀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批判的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成果,是集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A在教育思想上,荀子也以不同于孔子的以“仁”为中心和孟子的“性善论”而独树一帜。研究荀子的教育思想,首先要谈论到的就是他著名的“化性起伪”论。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
2、善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我固有之”四个字就道出了孟子对待人性的看法,孟子从“仁义礼智”的层面上解读人的心里情绪,并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论。他认为,人类从出生,有思想有意识的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向善的“善端”,而要使这种“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端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善行”就需要通过教育来促使其转化。也就是通过环境的作用促使其向着“仁、义、礼、智”的方向发展,而不至
3、于丧失良知。而稍后的荀子却针对“人性”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孟子的观点。首先,他对“性”与“伪”做出了区分。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什么是不可学、不可事的呢?就比如我们饿了就自然会想到吃饭,渴了就会想到喝水,感觉冷了就想到要加衣服用来保暖,这就是所谓的“性”,是从我们出生时就已经获得的。而对于这种观念上的“善”、“恶”之分却是在出生后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由于我们不可学、不可事的天性的需要,我们人类常常是从性恶为开始,经过
4、道德礼仪的约束才上升为行善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家庭中,粮食等物质产品的储量是有限的,但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饿,都需要吃饭来维持生命,于是家庭成员就不可避免的在粮食的分配上产生纠葛,如果在这里除掉道德、礼仪观点的约束,仅仅从自然天性的角度考虑,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首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对于别人是否能吃饱是不加考虑的。于是,有限的物质产品必然会引起受到“饥饿”天性支配的人们的争夺,这就是性恶的缘由。然而这种“恶”的素质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恶”的素质,而使人性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呢?与孟子相似的,荀子也认为教育和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积耕而为
5、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也就是说,通过环境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性恶》)。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性善恶上提出截然相反观点的孟子、荀子二人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化性而起伪”为基础,荀子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态度上都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一)、教育目的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打上所属时代、阶级的烙印,荀子也不可避免。作为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荀子的教育目的也明显的倾向于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观念。在荀子的著作中,他分别描述了三种“贤能”之士。最底层的是“俗儒”,也就是徒有“外表”,教条式的诵读先王
6、之道的人。这类人也被成为“贱儒”。中间的是“雅儒”,比起“俗儒”来,雅儒重视礼义和《诗》、《书》,他们的言行大体合乎立法,但是他们也只能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大显身手”,却不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推导出法典所没有谈论到的新问题。最高一层的是“大儒”,大儒不仅能够取法“后王”,而且能够从已知的推出未知的,也就是有先见之明。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荀子推崇的便是这种思想境界高于常人、道德品行又无可挑剔的“大儒”。这类“大儒”如果加以重用,那么国富兵强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从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合法地位的角度来考虑,荀子肯定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达到富国强
7、兵,进而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的。而这种“大儒”恰是荀子理想中的圣人形象,所以从荀子在培养人才的方案上,坚定的朝着“培养大儒”的目标前进。(二)、教育内容既然有了培养大儒的既定目标,那么内容上也就无一例外的向“大儒”的要求靠拢。站在“革命”立场上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荀子需要的是“法后王”的人才,而非复古式的“法先王”。“法后王”具体就是指掌握西周以来的历史经验和《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具有因时制宜处理政事的能力。b在荀子看来,《诗》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意志;《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