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

ID:22325953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_第1页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_第2页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_第3页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_第4页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的教育思想再探析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儒学大师,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思想,重视积累、专一、实践等学习方法,都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荀子关于教育功能、教育方法、教师的作用等主张颇具深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讨、借鉴、汲取、继承。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教师观教育功能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早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长期执教,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影响很大,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后来游历于齐、秦、赵、楚等国。他不仅在哲学上提出了一套朴素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理论,而且在教育上有

2、许多进步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直到现在仍然熠熠生辉。我曾在《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发表《论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文,重点探讨了荀子关于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主张,我近又研读《荀子新注》一书,对荀子的教师观、教育功能等论述再探析。  一、“积”“渐”并重,“化性起伪”,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人性的善恶是先秦思想家们所争论的热点之一,它与教育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孔子最早阐述对人性的认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性先天相近,但由于后天习染与人为的不同,便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这样,教育就显

3、得尤为重要。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却以他的“性恶论”而骇世惊俗。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是天然的属性,亦是天赋的本能,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使其弃恶从善。“化性起伪”这一著名命题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荀子对教育的作用深信不疑,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使人由愚转化为智,由恶转化为善,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荀子认为,普通人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是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这种依赖于主观的不断努力,荀子把它称之为“积”。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4、焉。”(《劝学》)  荀子曰:“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性恶》)他认为,人们所以敬重尧、禹和君子的原因,是他们能够改造自己的本性,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兴起,礼义便产生了,那么圣人对待礼、系积累了人为的努力所致,这就好比陶器工人调制陶泥生产了瓦一样。只要人不放纵自己的本性,不贪图私利,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知礼义,守法度,经过不断努力就能成为君子或圣人。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的“积”的同时,重视环境的教育影响,称之为“渐”。他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又说:“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认为实行风俗习惯,可

5、以改造人的本性,风俗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思想,日积月累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素质。荀子还指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习俗和文化特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习俗的熏陶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荀子在《劝学》中给予了精彩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蓬草生于丛麻中,不扶植就笔直;白泥混于黑泥中,不染就变黑;香芷浸在臭水中,无人愿意佩戴。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

6、现象中,荀子推论出: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乡里,交友一定要是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自己走入邪道,而接近正直。一个人即使有好的素质,较好的辨别能力,也一定要跟着贤师学习,选择益友交往。跟着贤师学习,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道理;与益友相交往,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懂得仁义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影响。假如与不好的人相处,所听到的是欺诈、诬陷、虚伪的事情,所看到的是肮脏、欺骗、淫邪、贪婪的行为,自己遭受刑罚还不知道原因,也是环境的影响。荀子用这些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提醒人们环境对人是何等重要。  环境对人固然重要,但荀子认为,环境

7、对人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最终取决于人们自己,而不是机械地客观环境本身决定的。他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妄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劝学》)  荀子以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人性,使人性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  二、“教”“礼”并重,为人师表,阐明了教育的重要和对教师的要求。  荀子的一生是为师授业的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传道解惑、教人育才,他说:“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