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画为心之迹 情到境乃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画为心之迹 情到境乃成——刘克训访谈录日期:20110211来源:大众日报 ○受访者:刘克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 ○采访者:子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0年六七月间,刘克训先生来京与老友、老同学重聚、办展。其间,子仁专程到刘先生下榻处拜望。谈话是在刘先生作画的过程中展开的。现摘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刘克训先生是山东当代著名花鸟画画家,他生长于齐鲁大地,后求学于金陵,又长期奋斗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活阅历培育和造就了他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2010年底,刘克训绘画
2、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成功举办,刘先生用66幅精品给自己的艺术生涯作一次总结和汇演。刘先生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从未松懈,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到山东工作后,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的艺术创作中,在迎来自己艺术创作“第二春”的同时,也为山东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编者 画花难画叶 毛笔是心的延伸 子仁(以下简称仁):刘老师,您一边画着,一边给我讲讲菊花的画法吧。 刘克训(以下简称刘):俗话说“画花难画叶”,为什么?好多人对这句话只理解了一部分,说是因为叶子千姿百态,所以难画。这不假,但还
3、有别的原因。当你画画的时候,要知道叶子是一堆一堆的,也就是一片一片的叶子映入眼帘以后,就成了一组一组的。这样随你怎么勾勒,都不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是哪了。 仁:中国画很讲究笔墨和造型的直接相关性,往往是一笔下去就不能改了,它就是造型。 刘:这就是笔情墨趣,一笔下去不但有造型,还有情感。有人问我毛笔是什么?我说毛笔是心的延伸啊,因为我们常说用心画。中国画的笔墨,简要厚,繁要透。厚是趣味要厚,透就是通透。一张画的高低,说的是它质量的高低,在于它每一笔、每一画的质量。就像宝马或奔驰,它的螺丝钉也是宝马
4、和奔驰的,而且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宝马和奔驰的螺丝钉。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首先得把人做好 仁:在您的画里能看到很多前辈大师们的影子,又觉得您有收得拢的东西。 刘:我学习的对象很多,现在年纪慢慢大了,不能老是鹦鹉学舌了。比如书法是抒情的一个手段,字是达意的工具,所以写字还不是书法。绘画也是一个道理。山水画不是导游图,花鸟画不是画标本,人物画不是通缉令。这里面讲的也是一个道理。 在中国人看来,不管你做什么事,首先得把人做好。“讲人脉”,这是中国文化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点。用到国画里就是“人品不高,落墨
5、无法”。这个墨不是墨汁、墨块,是指人的修养,是综合的东西。 仁:从您几十年实践的心得来看,这是否能代表您对中国画的基本看法? 刘:研究中国书画,必从文字入手。中国画必须是写,不是描摹。中国画是一个载体,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文化。因意立法,意高则高,意平则平,意庸则庸,意奇则奇。好多人对这个不懂,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中国画不抽象,中国画是意象的,所以要看它如何立意,意高则高,意大则大,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讲个人的人品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张朋老师有一幅画上的诗写得很
6、好:“雅俗难共赏,自古有定评”。同样一幅作品,有文化的人和没有文化的人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欣赏水平。 愿做杂家,不做专家 要有指哪打哪的本领 仁:刘老师,您最初是怎么学画的? 刘:我本来学西画,后来画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都画过。我愿做杂家,不做专家,杂家对所有的东西都要吸收,专家弄不好就是一颗豆芽菜。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无论用油彩也好,水粉也好,都和中国画非常近。我把好多画山水的方法用到花鸟上了。 仁:对您而言,是不是花鸟的题材更容易体现出细微的差异? 刘:你说的是一方面。还有,人物画受到的
7、局限太多,你不能画得太过了;山水画呢,又容易画得太随意;只有花鸟画,对它的表现比较适当。中国文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规矩里边翻跟头儿,在限制中求表现。 仁:您是说,如果题材本身有所限制的话,它对艺术家的挑战强度就会比较适当;而如果可比性过于宽泛,挑战就变得可有可无,很多问题可能就说不清了。 刘:对,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人应该有指哪里打哪里的本领,才敢说打哪里是哪里。中国文化就是在限制中求表现。什么人画什么画,什么人欣赏什么画。 情、意、法、境四部曲 《琵琶行》总结创作过程 仁:这好像就涉及到
8、中国文艺创作的特点了。这方面,以前曾听您说过一些看法,能不能再谈谈? 刘: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你仔细琢磨一下他的《琵琶行》,那是对中国的文艺创作过程的一个总结,而且描述得非常清楚。“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把时间、地点告诉你了,是秋天;该送朋友了吧,什么样的朋友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这个时候出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后半句讲的是创作的第一步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