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

ID:43078105

大小:1.51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29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_第1页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_第2页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_第3页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_第4页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影视接受批评影视接受批评是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影视美学与观众学相结合的批评理论。第一节接受美学概述“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2、-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提出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文本定义(读者中心论);第二、文学接受机制;三、接受文学史(效果史)。一接受美学的几个核心概念1、作品=文本+接受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

3、息的软载体。(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即:作品=文本+接受2、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它决定了接受者如何选择审美对象,并在接受过程中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意义的接受。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可如下分析:首先是个人差异所造成的不同——个人心理结构、

4、先天禀赋、价值观与信仰、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职业、居住地区等;其次是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不同——职业、教育、宗教、政治组织、社团等所树立的文化规范的影响。文本视野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融合,产生了文本的意义。作品的理解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1)考察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2)考察同一时期文学参照构架的共时性方面;(3)考察文学的内在发展与一般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3、审美经验论审美经验在艺术的接受活动发挥中介作用。审美经验的基本结构:一是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诗”;二是审美接受方面的愉

5、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愉悦;三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净化。审美经验三个层次:表层次是审美愉悦;中层次是心灵解放并得到自我确证;高层次是超越现实而对自身存在价值进行反思。接受者与作品主人公的五种认同:联系(介入、较低层次的社会群体,如世俗演出);敬慕(正面人物);同情(主人公与自己的相似,同情其不幸);净化(情操的陶冶等);反讽(对反面人物或品质的否定,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4、“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伊泽尔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唤起读者填补空

6、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5、“文本的隐在读者”完全按文本的召唤结构之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即文本的隐在读者。隐在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者“现象学读者”。“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二影视接受批评影视接受批评是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影视美学与观众学相结合的批评理论。影视接受批评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影视观众的审美接受对影视生产的影响;(二)影视观

7、众接受的制约因素和制约规律;(三)从接受美学的“效果史”意识出发,影视实质上就是效果问题。关注影视对受众需要的满足;(四)根据接受美学的审美经验说,重视影视的审美接受与交流性,以及派生出的创造、愉悦、净化等多样化的功能。第二节影视接受心理一大众传播的受众1、受众的个人差异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2、受众的社会分类某一群体中的成员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甚至对信息的反应上都会有很多统一的地方,可以把受众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加以研究。3

8、、受众的社会关系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4、受众的文化规范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改变社会文化,间接地实现对受众的改变。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充当着文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