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

ID:43062793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_第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_第2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_第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王美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诏安县秀篆中学王美绿【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2、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的特点3、感知逆境出人才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挫折的心理素质【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在熟读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2、梳理段落间的联系,品味文章的论证特色3、体会本文包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善于从困境中奋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名言的作者是谁呢?(孟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

2、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三、读文正音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对不懂的字词做了标记,让学生默读课文,板书学生容易读错和需要强调的字词,并请一两个同学起来朗读解释,抽查预习情况,最后正音释义补充完整:舜(shùn)  

3、畎(quǎn)亩:田间水沟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孙叔敖(áo) 拂(fú )乱:违反、阻挠  曾(zēng)益:通“增”,增加法家拂(bì)士:通“弼”,辅弼,辅佐4四、诵读活动1.播放语文录音磁带,在播放前稍作指点:大家已经有看过课文了,有些句子容易理解,有些句子看不懂,不知道如何理解,这就要求同学们注意句子内的停顿,停顿正确会有利于同学们理解句子意思。2.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听学生的读音和停顿,读完对学生朗读情况稍作点评与指导(比如个别学生会读音不准或停顿有误)。五、读文欣赏1.分析课文第一段,请学生找出第一段涉及的人物,六个句子句式有何共通之处?

4、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第一段,思考一下这些人物的共同之处。方式:请一位同学尝试翻译,让其他同学纠正补充,老师在学生发言后简单点评,并作引导和完善。明确: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翻译句式:被动句:某人在某种环境中(或情况下)被起用。如: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共同之处:出身贫贱,经历艰难困苦,最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作者一口气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目的呢?常言道“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已经摆出来,作者是想讲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我们应该把第二段的意思先弄懂。方式: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结

5、合课本底下的注释,讨论一下本段该如何翻译。然后请一两个小组代表起来发言。请一个小组代表翻译,请另一个小组代表补充完善(还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请同学纠错),然后归纳重点注释:(1)使动用法:使+宾语+动词/形容词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强调重点注释:是:这样的;  曾益:增加。动心忍性: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动,惊动,震撼。忍:坚忍。我们把第二段的意思疏通了一遍,现在来思考刚才提的问题,作者在第一段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是想总结出什么观点呢?明确:古往今来能受“大任”的人,都要先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与精神的磨练,才能锻炼意志,增加才干。(还可例举

6、一些同类事例:邓小平,贝多芬,韩信……)3.在得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先经受种种磨练”的观点后,作者是不是就此止步?还是会进一步地把这个观点拓展推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段。很明显,这一段从“说人”延伸到“论国”,作者是如何把一人跟一国联系起来的呢?论述了什么道理?方式:请一个学生尝试翻译,在肯定学生的正确之处后,请大家共同指正完善。在讲解翻译过程中稍作引导,总结出本段所论述的个人与国家的道理。4一个人,经常犯错,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激发他努力思索,振奋精神。别人老对他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这个人是一国之君(统治者)呢

7、?那就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了。)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这样一来,第三段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强调重点字词:过  衡于虑  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4.最后,作者在第三段的论述基础上,作者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六、课堂小结  梗概:由第一段的六个名人事例得出第二段的一个观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