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18177
大小:57.4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対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及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
2、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吠亩之中》。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明确:原题《舜发于吠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岀。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读第2自然段:“…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4)通假字:“曾”,通“增”,增加;“衡”,
4、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佐。(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归类积累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女口,古今异义词:“法家”“敌国”“出”“入”等;一词多义:“过”“作”“益”等。)(5)对偶句与排比句。1.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与句式的基础上,动笔落实课文翻译,要求文从字顺,语义明确,语气连贯。三、课堂巩固练习。1.文学常识与实词词义用法(随机)。2.经典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四、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辅助材料,讲述历史上六位名人“逆境出人才的故事”,帮助理解文章列举的事例材料,强化诵读。五、课堂小结。孟子散文雄辩的魅力,不仅体
5、现在用词的精准上,更表现为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的精当上,下节课我们再共同探讨并学习后一种艺术特色。六、布置作业。1•体会本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及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2.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背诵文中的排比句和对比句、对偶句,品味本文说理的磅礴气势和文采。二、双向(生生间、师生间)探究。1.学生质疑、学生间探讨释疑重点、难点问题,教师点拨。2.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长于说理。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本文的屮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6、?在文章结尾处水到渠成地归纳推理出来。(3)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用意?文章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列举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作为名君的舜,还是作为贤臣的管夷吾等五人,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事例论证。)(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谁?从造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人客观上经受了哪些艰难困苦的磨炼成才的?指上文列举的历史上的六位名人。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三、课堂讨论。1.“苦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结合课文1、
7、2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尝试用列举事例、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层次分明,能自圆其说。(课堂练笔。)目的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现代社会,顺境容易造就人才,“挫折”教育同样重要。因为逆境可以增长人的才干,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坚韧性格,隐忍以成就大业;但逆境也可能让意志薄弱者一蹶不振,一事无成,所以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才能,又能够直面挫折,不断思索,勇于战胜各种精神困惑,坚信自己,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功。目的2:让学生体会“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列举典型事例可以增加说理可信度;对比
8、论证使是非分明;而分明的层次使论证严密。四、作者是如何从个人成才问题归纳过渡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问题上的?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指出,对于国君來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