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

ID:43018955

大小:57.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5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_第1页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_第2页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_第3页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_第4页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博弈均衡模型及其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博弈联均衡模型博弈论模型图示博弈可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如能达成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强调效率和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理性个人的最优决策,其结果是否有效率则是不确定的。人们一般讲到的都是指非合作博弈,它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相对应的是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这四种均衡中最为基本的是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所有参与人最优选择

2、的一种组合,在这种组合下,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做出新的选择。纳什均衡的哲学思想是:给定别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换言之,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动实施,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违背这个协议,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当博弈中的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给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约束时,当事人是否会自觉地遵守这个协议?或者说这个协议是否可以自动实施?如果当事人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等于说这个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参见张维迎:“经济学家看法律、文化与历史”,载张维迎《产权、政

3、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与上述相对应的是、、、。这四种均衡中最为基本的是纳什均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债务人强硬妥协债权人强硬-200-1001000妥协01009010债务人债权人妥协强硬妥协90100100强硬1000-200-100囚徒困境□文/柯华庆“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曾克1950年提出来的。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

4、为博弈论最经典的案例。故事的内容如下: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但除非至少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供认犯罪,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从而将他们按罪判刑。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关押在不同牢房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联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他们会被判以1年徒刑;如果双方都坦白招认,都将被判入狱5年(比事实上的罪行要轻);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立即释放(信息费用),而另一人则重判8年徒刑。支付(得益)矩阵如下:囚徒甲囚徒乙沉默坦白沉默-1-1-80坦白0-8-5-5第一,“囚

5、徒困境”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囚徒困境”是特指囚徒的困境。广义的“囚徒困境”是指个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策略由于策略的相互依赖性最后得到的结果违背了自身的利益。在市场竞争的各个领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政治、军事上大量存在“囚徒困境”。例如两个寡头的降价(反垄断法),“沉默现象”(两个乘客在遇到一个歹徒抢劫财物)、当事人向法官行贿。广义的“囚徒困境”的决策特点:其中任何一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人的选择是什么,因此不管他们决策的时间是否相同,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决策看作是同时作出的;每一方都知道对方的得益情况;这两个决定了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另外,两个博

6、弈方同有两种相同的可选策略,策略和得益都对称的博弈。合作背叛合作B BD A背叛A DC                    C一般性囚徒困境代数图(其中,A>B>C>且2B>A+D)第二,根据个体理性行为准则和完全理性行为准则,两个博弈方的目标都想要实现也有能力判断自身的最大利益。实际上对双方来说最佳结果是(-1,-1),对单方最佳结果是(-8,0)或(0,-8),问题就在于他们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两者之间不能串通,双方都不敢相信或者期望对方有合作精神,所以最后的结果是(-5,-5)。第三,对结果评价的多视角:就囚徒而言,是有害的;对警察有利、对社会利益来

7、说是非常理想的结果,因为节省了信息费用(调查事实真相的费用);从博弈论的一般性来看(不涉及具体人),两个决策者的立场是不明智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既没有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一般认为该博弈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对经济学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一种重创。“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单个囚徒仅仅考虑自己,由于策略的相互依存性,最后的结果违背了囚徒自身的利益(仍然是个体利益)。所以囚徒困境揭示的是“

8、事与愿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