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61846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4
《《孟子两章》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名句。2、正确认识“天时”“地
2、利”“人和”的时代意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常了解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3、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6/6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
4、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二)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二、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词句。(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三里之城(的)以天下之所顺(用)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环而攻之(代词)
5、多助之至(到)(4)重点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2、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
6、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6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3、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
7、,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三、展示提升四、反馈与检测1、本文的主旨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2、解释加线的字词。委而去之:离开池非不深:城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代词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3、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1、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字
8、词的读音。2、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参照课文注释,再读课文,试着理解文意,翻译课文。6/6(二)预习检测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被称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三)自学疑难摘要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