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李彩霞

醉翁亭记----李彩霞

ID:42949801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醉翁亭记----李彩霞_第1页
醉翁亭记----李彩霞_第2页
醉翁亭记----李彩霞_第3页
醉翁亭记----李彩霞_第4页
醉翁亭记----李彩霞_第5页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李彩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醉翁亭记欧阳修赤壁市实验中学李彩霞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教学难点:1、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荻杆认字。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

2、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2.写作背景: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3.疏通文意。①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②同桌之间讨

3、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③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三、深层阅读,文本探究。(一)、文段研讨。第一段——寻找醉翁亭。1.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2.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4.亭的位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6.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二段——风景画1.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2.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乐亦无穷”的原

4、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4.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风俗画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2.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3.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第四段“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以禽鸟之乐衬托太守之乐。3.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

5、的句子。醉能同其乐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二)、语言赏析: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

6、耳动听。四、拓展迁移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五、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