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ID:42902258

大小:3.43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9-09-25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一是学校的组织管理二是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来达到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什么是“失范行为”呢?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丧失规范”的行为。“丧失规范”显然还有程度之分:从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它们之间又如何作出区别呢?在实际生活中,要明确哪些人是有问题行为者,事实上更为复杂。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教育规范”由“社会规范”一词派生而来。社会规范的原意是社会群体中共

2、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规范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群体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规范的形成教育规范首先源于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发展(见表4—1,P103)。大概在奴隶社会时期,许多社会生活规范进而成为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早期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相沿成习。例如,孔子、孟子等人就是通过其言论、著述影响弟子的。

3、《论语·学而》中“入则学,出则弟,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表述了早期的教育规范。真正将这些社会规范要求具体化、通俗化,以教材形式出现,则是从西汉元帝时的史游编《急就篇》开始的。此后有南北朝的《千字文》,南宋的《三字经》等。将规范转化为蒙学教材,不仅保证了规范要求能很好地落实到实处,而且易于为蒙童所接受,也成为处于规范学习最佳期的蒙童阶段最重要的学习与教学要求之一。“学规”,从一般的思想、品德修养走向行为训练,成为学生基本的、必须遵循的要求。此期出现的行为规范,比之于过去笼统地说

4、“吾日三省吾身”之类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移,教育规范也在随之变更、发展,更切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显然,教育规范是在发展中调整的。(二)教育规范的含义“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点:他们作为学校的行为标准对学校成员起着标定、导向、约束的作用;对学校组织的运行、学校成员的学校生活起着协调、维持的作用。三者的不同点表现在:1.适用范围的差别教育习俗在整个

5、社会生活中(当然也包括在学校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教育规章只适用于学校组织。教育法律尽管对全社会起着制约作用,但真正需要运用法律来约束的只是扰乱或危害学校工作或学校秩序的那一部分。2.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教育法律的约束力要大于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主要依靠制度、权力、组织的力量来强制人们执行,教育习俗则主要依靠学校成员自觉认同,缺乏强制性与约束力。但是,正因为教育习俗是借助心理力量来维持的,一旦学校成员形成心理定势,往往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因而其约束力也十分强大。只是在影响机制上,教育习俗不同于

6、教育规章与教育法律,后者属于显性约束,而教育习俗则属于隐性控制。一般来说,凡是不合法的,一定不合规章与规范;而法律可以容忍的,也不一定为规章所容忍,更不一定为教育习俗所容忍。所以,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合法不合情”、“合情不合法”的现象。例如,目无师长,是不合教育习俗的,但不违犯教育规章与法律;学生上课迟到,既不合教育习俗,又违背教育规章,但并不违法。3.强调重点的差别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制约性”。它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遵从,并且通过群体的意志——舆论力量对

7、个体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当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控制、协调个体行为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时,这就意味着个体脱离群体,甚至出现群体解体的可能(例如,学校缺乏凝聚力,班级缺乏归属感,教育、教学秩序的散漫、混乱现象增加等)。教育规章是一种正式规范,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非自觉性。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构或部

8、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个体规范是涉及个人修身养性或自律性的规范。例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抽烟”、“不喝酒”。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目标也是个体规范。群体规范则用于协调群体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公约、学生守则之类。2.从涉及内容上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行为规范是就个体、群体的行为方式所提出的要求,它使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有可以依循的准则,保证了活动开展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