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00529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平分生命》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分生命》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分生命》是新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平分生命》是亲情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的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使我们认识到爱心之伟大,生命之珍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2.过
2、程与方法目标:本文要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2)教学难点: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
3、学情六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他们对课文阅读理解并不深刻。五、说教法。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提问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六、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
4、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总结法。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说教学过程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谈话导入导语:上课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几个疑问。 1.我首先会和学生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让学生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学生理解后,我又接着问:世界上哪些事
5、物可以平分?希望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带入文本。 2.然后再问: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赶紧来读读,这样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二)初读课文 1.导读: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如果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可以自己查字典,实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认识生字词。2.然后老师展示幻灯片,检查自学效果,并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复习,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把握。 (三)整
6、体感知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重视读后成果的汇报,例如:读了这个故事,你发现或了解到了什么?你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等的汇报,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从字到词,到句,到对课文的分析,无所不及,使学生养成了认真学习,爱动脑筋的习惯,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朋友,又想成为“问题专家”,因此,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随后提出疑问: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你喜欢他什么等问题,这样也有利于
7、学生从全局来把握文章。 (四)精读悟情 1.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父母早逝的小姑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然后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表现男孩勇敢的词语来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的? 3.默读课文,画句子,画好之后,学生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学生们会知道更多(这样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民主性)。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学生汇报,老师点拨。这一环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
8、深入引导,善于发现,相机引导。(以下部分是文章最让人感动的精髓,要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朗读的方式,师生评价,也可根据情况教师指导朗读,达到深入体会男孩情感的作用,与作者的感情也产生共鸣。)(1)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