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

ID:42886286

大小:7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2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_第1页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_第2页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_第3页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_第4页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_第5页
资源描述: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特殊三角形复习课一、知识点回顾(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判定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二)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1、计算角的度数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

2、论计算角的度数,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重要应用。(1)已知角的度数,求其它角的度数(2)已知条件中有较多的等腰三角形(此时往往设法用未知数表示图中的角,从中得到含这些未知数的方程或方程组)2、证明线段或角相等v以等腰三角形为条件时的常用辅助线:如图:若AB=AC(1)作AD⊥BC于D,必有结论:∠1=∠2,BD=DC(2)若BD=DC,连结AD,必有结论:∠1=∠2,AD⊥BC(3)作AD平分∠BAC必有结论:AD⊥BC,BD=DC作辅助线时,一定要作满足其中一个性质的辅助线,然后证出其它两个性质,不能这样作:作AD⊥BC

3、,使∠1=∠2.二、例题分析例1已知一腰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分析:我们首先在草稿上画好一个示意图,然后对照此图写出已知和求作并构思整个作图过程……已知:线段a、h求作:△ABC,使AB=AC=a,高AD=h作法:1、作PQ⊥MN,垂足为D2、在DM上截取DA=h3、以点A为圆心,以a为半径作弧,交PQ于点B、C4、连结AB、AC则△ABC为所求的三角形。例2.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与CE相交于M点。求证:BM=CM。证明:∵AB=AC∴∠ABC=∠ACB(等边

4、对等角)∴BD⊥AC于D,CE⊥AB于E∴∠BEC=∠CDB=90°∴∠1+∠ACB=90°,∠2+∠ABC=90°(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1=∠2(等角的余角相等)∴BM=CM(等角对等边)说明:本题易习惯性地用全等来证明,虽然也可以证明,但过程较复杂,应当多加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例3.已知:如图,∠A=90°,∠B=15°,BD=DC.请说明AC=BD的理由.解∵BD=DC,∠B=15°∴∠DCB=∠B=15°(等角对等边)∴∠ADC=∠B+∠DCB=30°(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

5、角的和)∵∠A=90°∴AC=1/2DC∴AC=1/2BD例4.已知:如图,∠C=90°,BC=AC,D、E分别在BC和AC上,且BD=CE,M是AB的中点.求证:△MDE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要证△MDE是等腰三角形,只需证MD=ME。连结CM,可利用△BMD≌△CME得到结果。证明:连结CM∵∠C=90°,BC=AC∴∠A=∠B=45°∵M是AB的中点∴CM平分∠BCA(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重合)∴∠MCE=∠MCB=∠BCA=45°∴∠B=∠MCE=∠MCB∴CM=MB(等角对等边)在△BDE和△C

6、EM中∴△BDM≌△CEM(SAS)∴MD=ME∴△MDE是等腰三角形例5.如图,在等边△ABC中,AF=BD=CE,请说明△DEF也是等边三角形的理由.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A=∠C∵CE=BD∴BC-BC=AC-CE∴CD=AE在△AEF和△CDE中∴△AEF≌△CDE(SAS)∴EF=DE同理可证EF=DF∴EF=DE=DF∴△DEF是等边三角形说明:证明等边三角形有三种思路:①证明三边相等②证明三角相等③证明三角形是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具体问题中可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解。例6.如图

7、2-8-1,中,AB=AC,D为AB上一点,E为AC延长线上一点,且BD=CE,DE交BC于G。请说明DG=EG的理由.v思路因为△GDB和△GEC不全等,所以考虑在△GDB内作出一个与△GEC全等的三角形。说明:本题易明显得出DG和EG所在的△DBG和△ECG不全等,故要构造三角形的全等,本题的另一种证法是过E作EF∥BD,交BC的延长线于F,证明△DBG≌△EFG,同学们不妨试一试。例7.如图2-8-6,在△ABC中,AB=AC=CB,AE=CD,AD、BE相交于P,BQ⊥AD于Q.请说明BP=2PQ的理由.思路在

8、Rt△BPQ中,本题的结论等价于证明∠PBQ=30°证明∵AB=CA,∠BAE=∠ACD=60°,AE=CD,  ∴△BAE≌△ACD  ∴∠ABE=∠CAD  ∴∠BPQ=∠ABE+∠BAP  =∠CAD+∠BAP=60°  又∵BQ⊥AD  ∴∠PBQ=30°  ∴BP=2PQ说明本题把证明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证明角的度数,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