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5186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活动1导入新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一)高闸中心学校马成龙教学任务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章节出处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编排特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习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前面学段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来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将进一步探究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初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学思考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解。解决问题1.经历
2、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2.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情感态度通过对不等式及其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概念。难点不等式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一:感知不等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存在活动二:根据不等关系列不等式。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掌握不等号及其表示的不等关系。活动三:归纳不等式的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体会不等
3、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活动四:拓展探究,深化新知。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加以解决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活动五: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质疑提问,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概念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小结中,作好引导工作,布置好作业,并作及时反馈。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一】1、(多媒体展示情境)小强准备随父母乘车去武当山春游。⑴在车上看到儿童买票所需的测身高标识线。问题:若x表示一名儿
4、童的身高,那么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活动二】: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学生回答①这两个由实际生活情境设置的问题,应非常容易.问题②相对①难度加大了,难在题意中的条件不象上面那样直接明了,并且可从距离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七年级学生恰恰缺乏阅读分析题意、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②学生讨论角度估计大都集中在距离这一角度,教师可深入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并适当点拨,直到得出两种不
5、等式。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再给出不等式概念:像前面式子一样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着不等式。问题1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问题3作用仅仅起巩固上面所学的知识,所以采用书中的一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
6、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概念理解中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实现了: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为后面利用“不等式”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活动三】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活动四】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⑴a是正数;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
7、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⑸a的4倍大于8;⑹a的一半小于3。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一些表示大小的式子,学生举出的不等式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含未知数的,如5>3等。教师此时应总结:不等式中可含有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给出表示不等关系的第三种符号“≠”,并强调:像前面式子一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巩固练习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评价。这一模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作
8、好铺垫,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活动五】问题:你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何认识? 布置作业:P1282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程度;⑵小组合作情况;⑶学生梳理知识能力。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总结。通过学习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