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3912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新课导入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学设计淮南七中许令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2、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圆的对称性,证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证明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运用数学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发现、记忆与证明。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运用。教具圆形纸张、圆规、直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备注与修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赵
2、州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史的骄傲,我们能求出主桥拱的半径吗?2.将你手中的圆沿圆心对折,你会发现圆是一个什么图形?将手中的圆沿直径向上折,你会发现折痕是圆的一条弦,这条弦被直径怎样了?前一个问题作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后一个问题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结果,得到初步结论。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圆的对称性(探究)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分别是什么?二、垂径定理(思考)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E。①这个图形是对称图形吗②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请说明理由。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结
3、论吗?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④你能用几何方法证明这些结论吗?⑤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达这个结论吗?三、垂径定理的推论如上图,若直径CD平分弦AB则①直径CD是否垂直于弦并圆的对称性由学生发现并总结,教师进行板书。教师循序渐进地将一个个的问题抛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思考和总结,师生一起总结垂径定理并板书。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垂径定理的证明方法,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学生尝试将文字转变为符号语言,用几何符号表达定理的逻辑关系。教师更正并板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垂径定理的内容比较多,且为考察重点,非一课时所能解决
4、,所以此内容最少需两课时来探究。本节课主要探讨垂径定理及第1条推论,还有它们的应用。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何证明?①你能用一句话总结这个结论吗?(即推论:平分弦的直径也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如果弦AB是直径,以上结论还成立吗?学生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和推论,教师提醒学生此中的弦一定不能是直径。而其它更深入的应用,放在下一节课进行研究。灵活应用提高能力四、典型应用例:如图,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OD=3cm,则⊙O的半径为cm(1)利用什么知识可以解得半径。(2)从中你可总结出利用垂径定理计算的一般方法吗?五、生活中
5、的应用例:如图,是赵州桥的几何示意图,若其中AB是桥的跨度为37米,桥拱高CD为7.23米,你能求出它所在的圆的主桥拱半径吗?提示:此中直角三角形AOD中只有AD是已知量,但可以通过弦心距、半径、拱高的关系来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六、巩固练习教材第83练习第2题以及补充练习简单应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在典型应用中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联系弦、半径、弦心距或者拱高等因素,从而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这也是解决计算问题的主要方法,教师一定要重点重申。此题是垂径定理计算题中另一种题型,主要利用将垂径定理、
6、勾股定理、方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教师在提示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让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应用是基础应用,在下节课中再进行灵活运用和深入应用。小结升华与作业七、小结升华(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2)在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时,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八、作业布置(1)教材89页第2题,90页第11题(2)家庭作业基础训练88~89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己进行小结,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一、圆的轴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
7、轴).二、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条件:结论:CD是直径AE=BECD⊥AB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本节课以赵州桥引入课题,给出学生遐想空间,介绍了赵州桥的人文历史,宣扬了爱国主义情操,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然后出示圆形剪纸,由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结果,得到初步结论。并把得出的结论在习题中得以很好地应用。成功之举: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2、几何方式把握到位,关注学生,操作有学生来完成;3、命题条件的分析到位;4、重难点强调
8、清楚,公式归纳利于学生应用;不足之处:1、课件尚需细化,要严谨;2、教具准备小了,不够显眼,演示效果不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