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德性文化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

ID:42874387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_第1页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_第2页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德性文化文化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人木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徳性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德性文化”,其中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依据的。首先,中国德性文化有它的自然和社会基础。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地域,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文化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社会组织结构来看,宗法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与制约,从而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特别是中国几千年来得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是中国德性文化形成的

2、社会根源。以“六亲”、“九族”为轴心的宗法体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它们像西方法律条文那样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相互渗透,中国古代的为学目的主要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这样,伦理道德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君子小人之辩;文学强调“载道”和它的教化功能;史学往往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这正如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那样,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德性文化。其次,从中国文化

3、的特质来说,“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Z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苟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无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特质》中所论述的“性道合一,乃中国人生最高理想。”“性之合于道者,谓之徳”。由此看來,中国人把道徳准则看做是人生最高理想,“人本

4、主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建构在中国人尚徳的伦理思想基础上的。再次,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屮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徳实践为第一要义。这种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的“存理灭欲”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学说的极致。儒家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儒家徳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仁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仁最核心的内容是“爱人《论语颜渊》最早指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在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推己及人、由内到外、由人到物的仁爱思想。此外,孟

5、子在“恻隐之心”基础上立论,引发“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四个“善端”。仁即德,无论是中国古代男子的道德准绳——儒家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君子修身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对中国古代女子规范的三从四德。就连对高高在上的君主也要求仁、义、礼、智、信五常。可见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男女,儒家理论都有一整套完整的道德标准。屮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正如宋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男子生而为人的责任。与儒家追求“善”不同,道家则追求“真”,体现在合于自然中,老

6、子《道德经》里诠释的“道”的六大层面:道体、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术,归根结底在于获道,修身做人,即一“徳”字。道家追求“至徳之世”,可见“无为而治”的前提是道徳的绝对高操,人人可以自辖,社会本来就拥有自由秩序,才无需统治者的管制。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思想传统,将道德实践提高到了至高的地位,对于个体道德自我建立,人格精神的完善都有重大意义,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质。但是,它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客观上忽视了对客观枇界的认识和改造,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徳人格的独立性,

7、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科学技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了16世纪后,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大踏步前进时,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道德而轻自然科学有很大的联系。蒋玉君09中师二班学号:200940210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