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与翻译

ID:42866157

大小:1.58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9-24

阐释学与翻译_第1页
阐释学与翻译_第2页
阐释学与翻译_第3页
阐释学与翻译_第4页
阐释学与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释学与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学与翻译Part1阐释学Part2阐释学与翻译Part3总结阐释学与翻译阐释学(Hermeneutics)——“解释的艺术”。词源上,Hermeneutics源自希腊神话中众神使者的名字Hermes(赫耳墨斯)。他是往来于奥林匹亚山与人间之间的信史。因为神的语言与人的语言不同,他传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语言的理解、转化和传达,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实现神的意旨。因此,阐释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理解、转换和传达。1.1阐释学的起源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学起源的希腊-19C初)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主要19

2、C)1.2.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1.2阐释学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于对《圣经》的阐释。“寓意阐释”就是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释文本的内容。“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结论(局限)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不够系统化和理论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代表人物是阿斯特(1776一1841年)和施莱尔马赫(1768一1834年)。经典阐释

3、学是以一切文本为阐释对象、以把握文本意义为目的、以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和辩证性等特征的一门独立特殊的学科。又称方法论阐释学、认识论阐释学。对阐释的历史性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了文本、作者的历史性,而对阐释者自身的历史性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阐释辨证性的理解不彻底。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一)阿斯特(1)三种阐释方式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和精神的阐释(2)“阐释循环”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才能被理解。(二)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1.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

4、地位:“避免误解的艺术”2.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3.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联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话语,必须认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的。”1.2.2经典阐释学阶段1.2.3现代阐释学阶段阐释学从文本阐释转向了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代表人物是狄尔泰(1833—1911)、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两种阐释学认知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关注阐释的目、阐释对象、阐释方法、规则,强调阐释可能性和能动性,主张文本意义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经典阐释学;哲学阐释学,

5、本体论阐释学: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出发揭示了阐释的条件性、历史性和相对性的现代阐释学。(往往指哲学阐释学)(一)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理解就是“我”在“你”中的重新发现。狄尔泰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本的阐释上,而应该关注历史。历史即文本。狄尔泰被看作阐释哲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家。1.2.3现代阐释学阶段(二)现代阐释学承上启下者:

6、海德格尔他使经典阐释学(认识论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转变为现代阐释学(哲学阐释学、本体阐释学)。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阐释学或阐释哲学对存在阐释成为一种对语言阐释的“语言本体论”。1.2.3现代阐释学阶段(三)现代阐释学集大成者:伽达默尔伽达默尔使阐释学成为一门显学。海德格尔开启了阐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伽达默尔实现了这一转向。“理解不再是他人背后的人类思想行为,而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激动。”阐释学的任务不是为人文科学提供方法论基础,不再是去问“我们如何知道?”,而是去

7、问“以理解而存在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1.2.3现代阐释学阶段2.1阐释学理解观与翻译研究翻译是对原文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富主观性,是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也是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的。阐释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过程;译者必须通过探析原作者的精神过程和思维轨迹,把握超乎文本的“前结构”。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原语文本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是他在用译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环节的。2.2阐释学翻译观

8、主要思想(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论翻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顺化)(二)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2.2阐释学翻译观主要思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模式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1975年,他凭借一部独特的翻译著作扬名西方翻译理论界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