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

ID:42864123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_第1页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_第2页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_第3页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_第4页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下 2《 第一朵杏花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难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

2、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表演、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感悟情景,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四、教学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2.阅读《詹天佑》资料。教师:1.《詹天佑》阅读资料。2.教学课件。3.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1.发放《竺可桢的自然

3、日记》阅读资料。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揭示学习内容。(二)初步接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三)简要介绍人物。图片、生平、成就。(四)引导练读课文。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2.学生自由练读。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梳理课文板块。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

4、磨出课文板块。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六)品读最后一节。1.挑战读。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七)积累文中词语。(八)指导书写生字。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2.钢笔描红。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5、一)激发研读兴趣。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2.讨论解决思路。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4.引导得出结论。(二)品读第一大段。1.分角色感情朗读。2.评读。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三)品读第二大段。1.分角色感情朗读。2.评读。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

6、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激发思考兴趣。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五)宽度拓展阅读。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六)深度拓展阅读。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

7、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七板书设计:2第一朵杏花竺精确观察可桢一丝不苟八.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中转站,链接过去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局限在“这篇文章”里,不应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教材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打开通向语文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这堂课在突破传统

8、的封闭课堂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