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ID:42779216

大小:6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2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1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2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3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4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优秀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穴国论优秀敦案《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六国论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一、说教材《六国论》选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五单元。作为古代议论散文的名篇,《六国论》多年來是必修教材中的重要篇目,现在放到选修教材中,并非降低了在屮学语文教材屮的地位。叶圣陶曾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六国论》作为一篇结构严谨,文思缜密,气势磅礴的史论文,能很好休现出古代散文名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这大概是编

2、者将《六国论》放到选修教材屮的一个原因。在教材中,《六国论》是作为赏析示例篇目出现的,除了课下对字词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外,文后附录了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结构、创作意图的赏析文字。这就意味这这篇文章不能按照以往古文处理的方式来进行,除了必要字词句的积累,重心应该放在理清结构,疏通文脉,学以致用上,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深入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层级,然后将所学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屮。二、说学情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的相当的文言文词汇及语法常识,再加上这篇文章没冇晦涩难懂的词语,结合木单元的整体教学要求,以及应试需要,将这篇赏析文章的学习口的制定如下:三、学习目的根据这

3、篇文章的特点以及高二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背诵全文。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初步了解“起承转合”论证思路的特点。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察作者爱国之情。Z所以用“学习目标”而不用“教学目标”,就是突岀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不只是形式上的一个改变,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这几个学习目标尽管没有明确三维目标,但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经蕴含在其屮了。学习重点:积累实词,背诵课文,理清结构学习难点:理清结构,学以致

4、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行解决重点词语,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反复诵读,理清结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四、说教法依据学习目的和高二学生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牢记重点实词,感受本文磅礴的论证气势。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小组讨论法,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师生对话,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多媒体辅助法,提高课堂效率。五、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再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以及文后的赏析示例,这篇课文应该

5、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教师启发点拨为辅。这也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学习理念。就木文而言,要充分相信学生自学能力,给足学生自行诵读、思考、查阅、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得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1、自主预习法,2、诵读学习法,3、小组讨论法六、说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拟采用两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生自主预习,解决字词句,了解基本内容。木次说课,将以第二课吋为主,具体步骤如下:(一)课堂引入——由《阿房宫赋》引入本文。1、捉问:在我们刚刚学习过的《阿房宫赋》中,杜牧也涉及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请问是什么呢?明确:“灭六国者六国也

6、,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跟秦国一样,就是剥削百姓奢侈享受。杜牧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统治阶级依然奢侈享受,无限度的剥削压榨百姓。杜牧的这篇文章就是总结丿力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用的是史论文章常见的手法,借占讽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Z;后人哀Z而不鉴Z,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赏析文字,也了解了《六国论》的写作意图,请结合背景谈谈认识。明确:苏洵创作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长期对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深谙“化干戈为玉帛”Z道

7、。苏洵对这种政策深感忧虑。这边文章的本意不再研究六国历史,而在于借古讽今,为北宋当局敲响警钟。这在文章最后一段表现得非常明显。以占为鉴,论当前正值,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共同特点。史实证明,杜牧和苏洵的担心不是多余,唐朝灭亡于农民起义,宋朝被金人驱赶到南方,都证明了杜牧和苏洵的预见。这样设计课堂引入的目的,既可以复习刚学习的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比较阅读的方法,特别是关于灭亡原因的分析,这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关键。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写作目的决定论证角度。(二)提问检查——检查并巩固第一课吋学习效果。1、齐读课文。2、检査重

8、点实词和虚词占今异义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