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

ID:42771386

大小:1.84 MB

页数:71页

时间:2019-09-22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_第1页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_第2页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_第3页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_第4页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_第5页
资源描述:

《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钟志贤博士/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2009-08-18·徐州Wisdomisknowingwhattodonext,skillisknowinghowtodoit,andvirtueistodoit.——DavidStarrJordanOUTLINE一、是何?(WHAT):高阶能力的定义与内涵二、为何?(WHY):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理由三、如何?(HOW):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思考一、是何?高阶能力的定义与构元(一)定义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

2、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来说,是指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能力。高阶思维: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例如,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评价和创造(Bloom,etal.,2001)。它是高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创新、问题求解、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通常是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是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必要路径。高阶知识:是高阶学习的结果

3、,也是支持高阶学习、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高阶知识是属于建构性知识、情境化知识、同化的知识、从问题探究中所获得的个人化知识、复杂化知识和隐性知识。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和高阶知识的关系高阶能力高阶知识高阶思维高阶学习(二)构元根据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的研究,我们将高阶能力归纳为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十大能力。如图1所示。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基本素养(3R)图1高阶能力的结构模型二、为何?促进高阶能力发展的理由(一)适应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1

4、)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最为显性的特点;(2)智力资本(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4)协作是主要的生存与发展方式;(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知识时代的特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才素质观、核心竞争力、教学价值观等系列问题。(二)IT减轻/转移了认知负荷认知负荷(cognitiveload):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付出努力的水平(包括知觉、记忆、言语、信息处理、检索等),潜在地影响高阶思维过程。IT能有效减轻、转移或分担学习者的部分认知负荷,成为学习者理想的“支架”;使学习者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高阶思维。随着智能化信

5、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前所未有地减轻了低阶知识/能力的负荷,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类在新时代获得价值确认的必然选择。(三)分布式认知和关联主义学习理念1、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1)认知存在于个体/群体和制品之中;(2)人的认知方式不仅仅是个体,而且是“个体+群体/共同体+制品”的;(3)强调社会—物质情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4)强调交流、共享、各要素(人和制品等)相互依赖和制品在认知分布中的重要作用。分布式认知包括社会和物质两个维度(Pea,1993)。社会维度是指在一个人完成某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可以

6、借助社会中的他人的认知资源。物质维度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要利用各种心智的和物理的工具制品。IT是一种制品(artifacts):(1)制品在应用时拓展了人的智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2)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现象;(3)使用制品有助于发展使用者的元认知能力;(4)能很好的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5)提高认知给养,制品特别是智能制品是丰富的认知给养之源。[所谓“认知留存”(cognitiveresidue)在使用IT支持高阶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技术获得的能力会逐渐内化,即使后来技术不存在时也能有效地支持高级思维

7、活动。例如,当学生使用“写作伙伴”教学软件获得有关写作的元认知指导后,即使以后学生不再用这一软件时,软件中写作方法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2、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不再是个人的活动,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知道信息在哪儿比知道更多的信息更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需要不断地增加网络中的节点和链接;学习网络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自组织性和适应性(GeorgeSiemens,2005)。从Web1.0到Web2.0Web2.0的核心构元Web2.0世界(四)IT是学习工具“learnfromIT”(从技术中学习)

8、的技术应用观,即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learnwithIT”(用技术学习),即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必须使IT成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认知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