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解题分析

阅读题解题分析

ID:42750532

大小:60.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阅读题解题分析_第1页
阅读题解题分析_第2页
阅读题解题分析_第3页
阅读题解题分析_第4页
阅读题解题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题解题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人(主人公)+做了什么事(中心事件)+结果如何。2•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中心事件,揭示文章中心,点明线索(一)由描写方式来分析句子(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精神,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具体内容)做铺垫心理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内心(还原至文章具体内容写),细腻、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根据当时具体内容或文章中人物的形象来分析).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

2、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人物….的品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亦或品质)人物形象描写:刻画了人物•…的特点,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二)由结构来分析句子(词语)在文章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全文;2、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上文;(三)修辞手法的作用:(1)本身的作用;(2)结合具体内容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对象+特性1.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表达效果一气呵成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夸张:展现对象•…的特性(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五)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

4、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六)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结合文章中心或段落中心,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七)文章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用什么论证方法

5、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说明文部分(八)"方式.手法”的区分1•表达方式: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3•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九)"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6、"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I诗人的: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十)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

7、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1•加点词的作用。答:这个词(准确生动)

8、地说明了事物的……(从文中多半能找到原话)特征。2•加点词是否能够替换成……(其他词语)?答:不可以,这个词在文中(说明了或,指……),换了以后意思就成了……(根据原来的意思结合词义尽量反过来理解),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能否删去加点词语?(多是一些限制性的副词)答:不可以。这个词在文中(说明了……/指……),删去以后意思就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