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42173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模仿的内涵模仿的历史,是由对再现性艺术的两重理解方式之间的对立所造成的一系列论争的记录。第一种理解是着重强调艺术作品或表演与现实之间的“外观”联系……而另一种理解则优先考虑模仿对象或行为自身的内在组织和虚构特性。如果将它们简化为概要的但却有启示意义的二分,那么这些不同的模仿理论和态度可以描述为艺术再现的“反映世界”与“模拟世界”或“创造世界”之间的不同的简要说明。2.移情:移情作用就是在人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
2、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3.作者之死(thedeathoftheauthor)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作者经验的或真实的死亡,而是指从极端意义上看,作者在文本中是缺席的。主要是由于后结构主义者罗兰·巴尔特1967年初次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标题,“作者之死”变成一句时髦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巴尔特向流行的作者形象的权威地位发起了挑战。基本内容:首先,作者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其次,作者的观念是不断变动的。再次,作者意图是阅读和意义构成的重要因素,但是阅读和意义构成不可避免地超越“纯粹的”(mere)作者意图。最后,不可能放弃作者这一观念,但是作者
3、生平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拥有许多中间环节,对作者生平的解答绝不等于对文学文本的解答.4.文本之外无它物的内容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提出的观点。这句常被引用也常被误解的口号,认为“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其实这句话最好解作“没有什么在文本之外”。德里达基本的观点是,没有语言的磕磕碰碰,我们便无法设想、想象甚至幻想“世界”。更为残酷的是,德里达暗示,除非通过广义的语言,没有通达“世界”的道路。“语言”在这里不仅仅是指语词,而且包括作为符号系统发挥作用的所有事物。即便没有语词,仍然存在着眼神、姿势、接触、嗅觉等符号系统的作用。作者概念的发展:
4、5.艺术发现的内涵: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6.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创造所面临的危机(1)文学创造与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着难以厘定的关系(2)当一个作家写作时,他不可能知道该写作是否是具有创造性,该写作是否将来是创造性作品(3)真正的创造必然引发主体的危机(4)文学的创造性总是具有开放性和互文性(5)文学的创造性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6)文学的创造性面对的对象也是不明确的7.艺术构思的内涵:???灵感的特征:???
5、8.真实的4种理解:(a)表现对象与现实之间的相互符合;(b)巧妙地表现艺术家的观念;(c)忠实性;(d)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多样性或许可以归纳为三层含义,即与现实相一致,与创作者的观念相一致,以及艺术作品的内在统一9.形式创造的内涵:内涵: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两者完全是一体化过程或属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内在关系体现为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互动,从而构成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形式内容化第一、形式创造既能让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现,又能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在文学创造之处的艺术构思阶段,形式创
6、造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确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第二、实际上,从俄国形式主义的角度来看,形式的内容化就是要批判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反对以美感以外的现实性去衡量艺术,认为艺术中的一切包括通常所谓的内容性成分都已经形式化了,同时文学作品的内部形式也对材料所具有的转换、变形与整合作用。因此,形式的内容化应该不同于对形式的一般理解,因为后者是将节奏、韵律、结构、意象等语词的构成看做形式,将作品所负载的信息与观念当做内容,而是应该在精神上将形式提高到文学存在的本体地位,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的存在。
7、10.文体的内涵:文体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学作品类型,是作品群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形式,是作品存在必要的、普遍形式。就是说,文学通过体裁而把内容物质化,成为揭示文学的不同类别变化的形式结构。11.文体的审美特征为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性;其次是描写对象的不同;第三是容量,不同的文体容量如篇幅、规模、场景、人物等都不大一样12.文学分类的历史性与相对性1.文学类型与体裁的相对性:文体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的约束力,对文学的语言形态、意象创造及结构安排常常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也会强化人们的文体意识,形成读者的文体期待2.文学类
8、型与体裁的历史性:大的作家总是在某种程度上突破既有的审美规范,赋予文体以新的面貌与性质。而且,文体之间的交叉、互渗现象也是常有的13.文本与作品的的差异第一,相对来说,文本论强调能指,而作品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