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30265
大小:5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19
《多晶硅躁动背后的问号(附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市场遭遇突变,反转将成为可能。以其来形容命运多舛的多晶硅显然并不为过。2008年下半年,产能猛增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让疯狂的多晶硅遭遇了第一次市场洗礼,而两年后的今天,来自下游需求的陡增则使得沉寂许久的市场二度起波澜。 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22日起,国内多晶硅市场报价周周创高。从长期徘徊的60美元/公斤的市场低谷启动,一度以每周10%的涨幅强势上行,截至9月22日已轻松跃过95美元,两月累计涨幅达50%,与100美元关口近在咫尺。 A股神经同期也被搅动。九月中旬,太阳能光伏板块更突然成为
2、其少数能突围锂电等新能源炒作热点的靓丽板块,并受各大券商研报一致看好。截至目前,其相关个股在摇摆的大盘下更呈良好涨势。 近期多晶硅市场的首度强劲反弹也正是此轮太阳能光伏板块异军突起的内在原因。但由此而及,摆在市场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却旋即出现。演绎过山车行情的多晶硅概念此轮到底又能走多远?而由下游需求决定的多晶硅市场此轮真的不是反弹的昙花一现,而是现有市况的真实反映? 就此,记者多方调查,意图探究此轮多晶硅行情背后的内在逻辑。 “被需求”的下游光伏市场面貌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
3、,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扩张的持续性。” 无可厚非,受下游终端市场需求超预期的带动,多晶硅供需状况的改善已被公认为近两月多晶硅报价走高的直接原因。不过,对于终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预计却仍是市场后期判断上游供需状况的争议焦点。 据记者了解,多晶硅行业处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中游行业为太阳能电
4、池,下游终端便是光伏发电集成系统(光伏发电站). 而长久以来,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消费地则是欧洲、日本和美国。金融危机以后,金融机构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金融贷款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市场的需求。直至2009年三季度,全球金融环境逐步好转,太阳能电池组件需求才强劲反弹起来。 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此轮终端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根本原因是多晶硅价格暴跌带来的电池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且降幅大于政府同时补贴电价的稳定降幅,使得电站投资收益率迅速提高,以致
5、间接刺激了大量光伏电站的建设。 由此,国内研究机构对于今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的预计存在普遍上调,较为一致看法是“将由年初的9GW上调到14GW”,超预期增幅近六成。 尽管如此,这也不免带来逾期虚高与可持续性的质疑。谈及近期多晶硅的市场变化,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
6、扩张的持续性。” 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则显示出了些许谨慎。按其权威预测,至2020年全球年装机容量为56GW,约是2009年的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50%。由此,2010市场容量将为10.1GW,与14GW则相差甚远。 但即便如此,九成依赖于海外出口的国内光伏下游市场需求却还将受到海外终端市场政策变动以及同类厂商扩产竞争两大因素的影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量造成负面效应。 事实上,今年开始火爆的下游市场则主要缘于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光伏大国在内的欧
7、洲市场(占全球市场的80%)对于未来政府削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的预期。“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得不选择在补贴削减前大肆抢购电池组件。” “随着预期的兑现,市场必然将转向低成本竞争模式,终端市场价下跌将成为趋势,这也必然会影响未来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前述人士如此说。 以此来看,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的顾虑不无道理。据他预计,目前全球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价格仍将持续下跌。“7月份德国上网电价下降15%左右,明年还要降低10%,要想维护这个市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必须要持续下跌,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也要下跌,
8、目前多晶硅价格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随之启动的下游电池市场的扩产则让占据全球近四成份额国内电池组件市场陷入另一种被动的局面。 日前,凯基证券投资报告认为,目前下游厂商扩产积极。其中台湾一线厂2010年产能扩充幅度逾60%,而大陆平均也达40%以上。除此之外,包括日本、欧美等传统市场的电池厂商也通过产能外移降低成本,以期获得市场话语权。 “目前,国内电池行业产能其实并未完全消化,厂商为保持金融危机以来从上游多晶硅行业获得的较高毛利,其降价动力可能并不明显,或很难带动持续的多晶硅需求,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