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

ID:42622982

大小:53.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19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_第1页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_第2页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_第3页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_第4页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窗体底端窗体顶端【摘 要】遍览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者对入选的文章进行改动不在少数。除古代作品外,大多数现代文都经过编者的改动,特别是文学作品。小学阶段1-12册共收单篇课文405篇,笔者统计文学作品共135篇(包括第12册要求背诵的10首古诗词)),而真正以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除了诗词58篇外,其它77篇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大多经过改动。笔者认为,教材的改动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本文阐述了将原文融入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意义、方法以及收获,以此体现教师应对教材“变脸”的智慧。【关键词】教材“变脸” 课文 原文 比较阅读     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变化的这一

2、现象称之为教材“变脸”。专家教授、教材编者,更有学生家长对此十分关注,刮起了一股小议教材改革之风,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对教材“变脸”普遍持什么观点呢?。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大致有三类:  现象分析1、漠不关心——缺乏探究   有些教师推崇老老实实教“课文”,对课文改动之处缺乏敏感度,认为没有必要关注这一细节,只凭经验教就是了。2、一味叫好——盲目推崇有些教师认为手头所用的教材是经过各地专家的“集体会诊”,是对教材完美的“再创作”,现行教材的地位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3、不知所以然——认识肤浅有些教师限于自身水平和能力,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动,改动之后的课文较之原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未能做评析。

3、以上现象无不折射出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失偏颇,殊不知教材的原文其实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改革不仅是变一张“脸”,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随之更新,那么无论教材改得怎样超前,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如何创造性使用与科学处理教材,超越教材,是新课程下我们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对教材“变脸”应辩证地看待,不光要自己研究教材改动的得失,更要引导学生体会编者对教材改动意图和作用,使教师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4、  对比功效基于以上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教材的原文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它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将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赏析,其意义毋庸置疑,大体有以下四种功用:一、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精神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选自儿童文学作品,笔者整理发现,年级越高,名家名篇所占的比例越大。编者对原文的改动,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增加——即在原文基础上增加内容;二是删节——即删减原文的部分内容;三是改动——即对原文个别词句进行润色和改动。经编者改动过后的课文,既有精当之处,又有待商榷之处,这些改笔,是语言学习的很好材料,教师要留心发现教材中的那些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潜心比照揣摩编者

5、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改之处较之原文是好还是不好。在阅读教学中,适量穿插呈现原文,透过文字,也让学生关注后面站着的那个人——作者。站在语文学习的视角对改动之处赏析、评析,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二、有助于学生逐渐加强语感的熏陶培养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语感也是学生自学语文的最好工具,可以说语感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好坏。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经常埋怨:“连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都不会,没语感!有感情朗读也不会,语感真差!关联词也不会填,实在太没语感了!”再比如有些学

6、生说话,有“说了半句话,停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的言语表达,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这样的语文学习实在令人苦恼,教师一味的抱怨是徒劳的,而应该不断在探索语感教学上下功夫,努力改变,少些抱怨,多些举措。虽说语感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但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将课文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和编者的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三、有助于学生逐渐加强习作的修改能力常常看到学生写完习作后,长嘘一口

7、气:“哇,终于写到了500字!”然后把习作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在习作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只简单修改错别字,根本不会重新进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润色这样的“大工程”,除非教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习作中的不足,硬性规定:“修改,重写!”这样的“改”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批改”,而非学生独立自主的“修改”,这一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也一直在寻求一条通向习作教学的成功之路,一路走来,不禁发现:作者、编者对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