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政治思想剖析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

ID:42470320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15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_第1页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_第2页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_第3页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_第4页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嵇康政治思想剖析[摘要]魏晋在屮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武力平定中国北方,而后曹丕建立魏朝。曹丕死后,明帝继位。239年,明帝加,幼主继位,权臣辅政。山是上演了权臣争权篡位的大戏。对于向來保守的仕人來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摆在仕人面前的是辅、反、隐的问题。在当时那种“动者多累,静者鲜患”的政治环境中,传统儒家圣王理想使仕人们不能对时局置身事外,但又无能为力。面对现实,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面対。本文立足于嵇康在各个时段出世入世的身心实践,自觉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尊重史实,参阅历代学者们对其研究的成果,力求在不同的视角上更加深入、全面、深刻、精

2、准的挖掘和剖析其政治思想。[关键词]嵇康;政治思想;儒道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具热情的一个时代。”(1)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魏晋思想家在我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独特贡献与特征。所以,在后世的文字记载中多有论述。近代以来,冇学者对嵇康及其庄学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他是外庄内儒。历史好像有一个规律,集权力量削弱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必定会得到发展与解放。就像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清末民初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人们在这些时期,政治热情也会以某种方式得到极大提高。正如李

3、泽厚先生所说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追求和觉醒。”(2)那些一展仕途的人,他们的政治思想倒是很直接地体现在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上。恰恰是这种即远离政治又无不和政治相关的人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剖析与研究的。一、历史背景东汉汉末,天下大乱,曹操逐步武力统一了中国北方。220年,曹丕受汉献帝禅位登基称帝。226年,曹丕病故,诏令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四人辅政魏明帝曹睿。231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为人将军,托孤曹芳于曹爽和司马懿,命二人辅政。山此,司马氏和曹氏宗亲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247年,曹爽软禁郭太后,独断朝政

4、。5月,司马懿称病不朝。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等人,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250年,令狐愚、王凌谋立曹彪未果,王凌被逼饮鸩而死,“收其余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3)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254年曹芳联合李丰、张组、夏侯玄等意图罢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败。司马师贬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255年,母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司马师亦病死班师途中。257年,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兵败,被斩,夷三族。260年,曹髦讨伐司马昭,途中被杀。同年,司马昭立曹奂为帝。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任晋王。同年

5、,曹奂被迫禅位司马炎。自此,司马氏最终攫取曹氏政权。二、嵇康政治思想剖析嵇康生于公元223年。主上奚氏因避怨而从会稽迁至嵇山之侧,因而得姓嵇。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无师自通,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据此可知,嵇康寒门中人,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文人向来对政治抱冇热情。嵇康成年后來到了国都洛阳,积极游走太学。刘孝标在《世说•德行》注中引《文章叙录》“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4)这样他就攀上了曹魏宗室。其实如此也不失为文人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是因为这个选择,也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悲剧。嵇康先后做的这两个官职都是闲职,未被委以重任。据《宋书•百

6、官志》载:“屮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养老疾,无职事。”(5)在这里笔者认为,嵇康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当官的时期,实属曹魏末期,宗室尤不能掌控政权,况一远门外戚?若是曹魏政权能够延续的更久的话,他是完全有可能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无固定职事,也为他们做竹林之游提供了时间保证。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诛杀曹爽极其党羽。嵇康虽然在立场上倾向宗室,但是他既无刀兵乂无钱粮,故幸免于杀戮。在当时那种“动者多累,静者鲜患”政治局面下,很多仕人不得不应召为司马氏集团所用。唯有嵇康向秀等人,依旧坚守在竹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政治脱离。中国的隐士大抵有两种,一种是

7、天生的隐士,其实这个不常冇。常冇的则是因仕途失意而去归隐的“迫隐”之人,存身以待时命,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笔者认为嵇康他们应该属于后者。人出生以来都是入世的,学步,学话,与社会在进行着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他们躲避的是当时司马氏篡夺谋逆的政治统治,并非真止的信仰老庄思想而入山林,尽管他们一直试图体验老庄一样的生活。相反,像商鞅,韩非子,董仲舒,墨子等都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虽然我们把“商鞅,韩非子,董仲舒”归于法家,但是笔者认为“法”仅仅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的手段。其目的无不在践行着儒家的“修,齐,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