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

ID:42392836

大小:296.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4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_第1页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_第2页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_第3页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_第4页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材分析本单元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更深入体会古诗文所体现的汉语之美,领略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提高文学欣赏鉴别能力。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课前准备◆诗文的音频、相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越王勾践的经

3、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自学导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三、合作精讲(一)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

4、同解决。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1)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2)一词多义: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B.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①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②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③出古义

5、: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4)通假字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合作精讲(二)1、赏析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

6、根据。2、研读第二段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

7、能)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

8、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