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

ID:42387427

大小:26.7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9-14

上传者:asd881529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_第1页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_第2页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_第3页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_第4页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纲视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计算机网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章绪论1.1软件工程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2软件开发的本质1.3本章小结第二章软件需求与软件需求规约2.1需求与需求获取2.1.1需求定义2.1.2需求分类2.1.3需求发现技术2.2需求规约2.2.1需求规约定义2.2.2需求规约(草案)格式2.2.3需求规约(规格说明书)的表达2.2.4需求规约的作用2.3本章小结 第三章结构化方法3.1结构化需求分析3.1.1基本术语1.数据流2.数据存储3.数据源和数据谭3.1.2系统功能模型表示数据流图(DataflowDiagram)3.1.3建模过程1.建立系统环境图,确定系统语境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建立系统的层次数据流图3.定义数据字典数据流条目给出所有数据流的结构定义数据存储条目给出所有数据存储的结构定义数据项条目给出所有数据项的类型定义 4.描述加工(1)结构化自然语言(2)判定表(3)判定树3.1.4应用中注意的问题(1)模型平衡问题(2)信息复杂性控制问题3.1.5需求验证3.2结构化设计3.2.1总体设计1.总体设计的目标及其表示(1)Yourdon提出的模块结构图(2)层次图(3)HIPO图2.总体设计步骤 (1)变换型数据流图——变换设计(2)事物型数据流图——事物设计3.模块化及启发式规则(1)模块化1)耦合①内容耦合②公共耦合③控制耦合④标记耦合⑤数据耦合2)内聚①偶然内聚②逻辑内聚③时间内聚④过程内聚⑤通信内聚⑥顺序内聚⑦功能内聚(2)启发式规则 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力求模块规模适中3)力求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适中4)尽力使模块的作用域在其控制域之内5)尽力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度6)力求模块功能可以预测3.2.2详细设计1.结构化程序设计2.详细设计工具(1)程序流程图(2)盒图(N-S图)(3)PAD图(ProblemAnalysisDiagram)(4)类程序设计语言IPO图、判定树和判定表等也可以作为详细设计工具3.3本章小结第四章面向对象方法——UML4.1UML术语表 4.1.1表达客观事物的术语1.类与对象1)类的属性(Attribute)2)类的操作3)关于类语义的进一步表达①详细叙述类的职责(Responsibility)②通过类的注解和/或操作的注解,以结构化文本的形式和/编程语言,详述注释整个类的语义和/或各个方法③通过类的注解或操作的注解,以结构化文本形式,详述注释各个操作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甚至注释整个类的不变式④详述类的状态机⑤详述类的内部结构⑥类与其他类的协作4)类在建模中的主要用途①模型化问题域中的概念(词汇)②建立系统的职责分布模型③模型化建模中使用的基本类型2.接口(Interface)(1)采用具有分栏和关键字《interface》的矩形符号来表示 (2)采用小圆圈和半圆圈来表示3.协作(Collaboration)4.用况(UseCase)5.主动类(ActionClass)6.构件(Component)7.制品(Artifact)8.节点(Node)4.1.2表达关系的术语1.关联(Association)(1)关联名(Name)(2)导航(3)角色(Role)(4)可见性(5)多重性(Multiplicity)(6)限定符(Qualifier) (7)聚合(Aggregation)(8)组合(Composition)(9)关联类(10)约束①有序(ordered)②无重复对象(set)③有重复对象(bag)④列表(list)或序列(sequence)⑤只读(readonly)2.泛化(Generalization)①完整(Complete)②不完整(Incomplete)③互斥(Disjoint)④重叠(Overlapping)3.细化(Realization)4.依赖①绑定(Bind) ②导出(Derive)③允许(Permit)④实例(InstanceOf)⑤实例化(Instantiate)⑥幂类型(Powertype)⑦精化(Refine)⑧使用(Use)可模型化以下各种关系(1)结构关系1)以数据驱动2)以行为驱动(2)继承关系(3)精化关系(4)依赖关系4.1.3表达组合信息的术语——包1)访问(Access) 2)引入(Import)4.2UML模型表达格式1.类图(ClassDiagram)(1)模型化待建系统的概念(词汇),形成类图的基本元素(2)模型化待建系统的各种关系,形成该系统的初始类图(3)模型化系统中的协作,给出该系统的最终类图(4)模型化逻辑数据库模式2.用况图(UseCaseDiagram)所包含的内容(1)主题(Subject)(2)用况(UseCase)(3)参与者(Actor)(4)关联、泛化与依赖模型化工作1)关于系统/业务语境的模型化 ①系统边界的确定②参与者与用况的交互③参与者的语义表达④参与者的结构化处理2)关于系统/业务需求的模型化①确定系统/业务的基本用况②用况的结构化处理③用况的语义表达3.状态图(1)状态1)名字2)进入/退出效应(Effect)①entry②exit③状态内部转移3)do动作或活动4)被延迟的事件(2)事件 1)信号(Signal)事件2)调用(Call)事件3)时间事件4)变化事件(3)状态转移①源状态②转移触发器③监护(guard)条件④效应(effect)⑤目标状态实际应用中,使用状态图的作用①创建一个系统的动态模型②创建一个场景的模型4.顺序图(1)术语解析 1)消息2)对象生命线3)聚焦控制(theFocusofControl)(2)控制操作子1)选择执行操作子(OperatorforOptionalExecution)2)条件执行操作子(OperatorforConditionalExecution)3)并发执行操作子(OperatorforParallelExecution)4)迭代执行操作子(OperatorforIterativeExecution)4.3本章小结第五章面向对象方法——RUP5.1RUP特点1.以用况为驱动2.以体系结构为中心3.迭代增量式开发5.2核心工作流 5.2.1需求获取1.列出候选需求2.理解系统语境(1)业务用况模型(2)业务对象模型3.捕获系统功能需求(1)活动1:发现并描述参与者(2)活动2:发现并描述用况(3)活动3:确定用况的优先级(Priority)(4)活动4:精化用况(5)活动5:构造用户界面原型1)用户界面的逻辑设计2)物理用户界面的设计3)开发用户界面原型并演示为了执行该用况,用户怎样使用该系统(6)活动6:用况模型的结构化5.2.2需求分析 1.基本术语(1)分析类(AnalysisClass)1)边界类(BoundaryClasses)2)实体类(EntityClasses)3)控制类(ControlClasses)(2)用况细化(UseCaseRealization)(3)分析包(AnalysisPackage)2.分析模型的表达3.分析的主要活动(1)活动1:体系结构分析(ArchitecturalAnalysis)1)任务1:标识分析包2)任务2:处理分析包之间的共性3)任务3:标识服务包4)任务4:定义分析包的依赖5)任务5:标识重要的实体类6)任务6:标识分析包和重要实体类的公共特性需求(2)活动2:用况分析1)任务1:标识分析类 ①标识实体类②标识边界类③标识控制类2)任务2:描述分析(类)对象之间的交互(3)活动3:类的分析1)任务1:标识责任2)任务2:标识属性①关于实体类属性的标识②关于边界类属性的标识③关于控制类属性的标识3)任务3:标识关联和聚合①关于关联的标识②关于聚合的标识③关于泛化的标识(4)活动4:包的分析4.小结(1)关于分析模型1)分析包2)分析类3)用况细化 (2)关于分析模型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3)用况模型和分析模型比较(4)分析模型对以后工作的影响1)对设计中子系统的影响2)对设计类的影响3)对用况细化[设计]的影响5.2.3设计1.设计层的术语(1)设计类(DesignClass)(2)用况细化[设计](3)设计子系统(4)接口(Interface)2.设计模型、部署模型以及相关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1)设计模型及其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1)子系统结构2)对体系结构有意义的设计类3)对体系结构有意义的用况细化[设计] (2)部署模型及该模型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3设计的主要活动(1)活动1:体系结构的设计1)任务1:标识节点和它们的网络配置2)任务2:标识子系统和它们的接口①标识应用子系统②标识中间件和系统软件子系统③定义子系统依赖④标识子系统接口3)任务3:标识在体系结构方面有意义的设计类和它们的接口4)任务4:标识一般性的设计机制①标识处理透明对象分布的设计机制②标识事务管理的设计机制(2)活动2:用况的设计1)标识参与用况细化的设计类2)标识参与用况细化的子系统和接口(3)活动3:类的设计1)任务1:概括描述设计类2)任务2:标识操作 3)任务3:标识属性4)任务4:标识关联和聚合5)任务5:标识泛化6)任务6:描述方法7)任务7:描述状态(4)活动4:子系统的设计1)任务1:维护子系统依赖2)任务2:维护子系统所提供的接口3)任务3:维护子系统内容4.RUP设计小结1)RUP设计的突出特点2)关于RUP的设计方法①给出用于表达设计模型中基本成分的4个术语,包括子系统,设计类,接口,用况细化[设计]②规约了设计模型的语法,指导模型的表达③给出了创建设计模型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指导3)RUP的设计模型①设计子系统和服务子系统②设计类(其中包括一些主动类),以及他们具有的操作、属性、关系及其实现需求。 ③用况细化[设计]④设计模型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其中包括对一些在体系结构方面有重要意义的元素的描述。4)RUP的部署模型①节点,它们的特征以及连接②主动类到节点的初始映射5)设计模型和分析模型的比较6)设计阶段的活动7)RUP设计对实现的影响5.2.4RUP的实现和测试1.RUP的实现①实现模型②实现子系统③实现模型视角下的体系结构描述④实现类2.RUP的测试①测试模型 ②测试用况描述测试系统的方式③测试过程描述怎样执行一个或几个测试用况,也可以描述其中的片段。④测试构件用于测试实现模型中的构件⑤测试计划描述测试策略、资源和时间表⑥缺陷描述系统的异常现象⑦评价测试描述在一次迭代中对测试用况覆盖率、代码覆盖率和缺陷情况(可绘制缺陷趋势图)的评价第六章软件测试6.1软件测试目标与软件测试过程模型6.1.1软件测试目标6.1.2软件测试过程模型6.2软件测试技术6.2.1路径测试技术1.控制流程图2.测试策略 (1)路径覆盖(PX)(2)语句覆盖(P1)(3)分支覆盖(P2)(4)条件覆盖与组合覆盖3.路径选取与用例设计(1)单循环1)最小循环次数为0,最大次数为N,且无“跳跃值”2)非零最小循环次数,且无“跳跃值”3)具有跳跃值得单循环(2)嵌套循环1)从最深层的循环开始,设定所有外层循环取它的最小值2)测试最小值减1、最小值、最小值加1、典型值、最大值减1、最大值、最大值加1。与此同时,测试“跳跃值”边界3)设定内循环在典型值处,按2)测试外层循环,知道覆盖所有循环。(3)级联循环6.2.2基于事物流的测试技术1.事务与事务流程图 2.事务流测试技术的应用采用事务流测试技术进行软件测试的步骤第一步:获得事务流程图第二步:浏览、复审第三步:用例设计第四步:测试执行为了实施以上活动,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激活(2)测试设备(3)测试数据库6.2.3其他功能测试技术简述1.等价类划分(1)划分等价类(2)设计测试用例(3)边界值分析6.3软件测试步骤6.3.1单元测试 6.3.2集成测试6.3.3有效性测试6.4本章小结第七章软件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7.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概述7.1.1引言7.1.2《ISO/IEC系统与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过程12207-2008》标准简介7.2过程描述7.3应用说明7.4软件生存周期模型7.4.1引言7.4.2瀑布模型7.4.3增量模型7.4.4演化模型7.4.5螺旋模型 7.4.6喷泉模型7.5过程规划与管理7.5.1关于过程建立7.5.2关于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的监控7.6本章小结第八章集成化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8.1背景与原理8.2CMMI的模型部件8.3CMMI的等级8.3.1能力等级8.3.2组织成熟度等级8.4过程域举例8.4.1项目规划8.4.2需求开发8.5本章小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