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轼《和陶拟古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一教学内容:苏轼在海南的生活、思想、创作和对海南的贡献。教学重点:苏轼在创作和对海南的贡献。教学难点:苏轼对海南的贡献。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时间:4课时一、苏轼贬谪海南的原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以“讥斥先朝”为名弹劾苏轼。苏轼被贬至英州,途中再贬至惠州。《艇斋诗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政敌章惇惊见之,以为安适、遂再贬儋州耳”。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中:“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苏轼于绍圣四年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即今
2、儋州。二、苏轼在海南的生活1、《中国人口史》统计,中国北宋时期人口总数(包括辽、西夏、大理)已达1.4亿。海南户口资料表明,宋时当地人口仅10317户。2、苏轼:“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3、苏轼:“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海南连岁不熟、衣食百物艰难。又广、泉二州船舶绝不至,药物酢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4、儋州风土民情,苏轼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和陶拟古九首》
3、其九“黎山有幽子,形稿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素不相识的黎人怕苏轼受寒,送给苏轼“吉贝布”,黎人的善良淳朴,苏轼与黎人的融洽关系。《纵笔三首》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蟠吾。”5、苏轼把海南作为第二故乡。苏轼:“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三、苏轼在海南的思想观念苏轼融合了三家思想,
4、以固穷超然的态度和旷达开朗的精神消解个人的不幸。苏轼《在儋耳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苏轼以象征性的比喻,说明当生命处于不测的时候,如何应付厄运来临时刻内心出现的危机。苏轼心境的玄妙之处,就是面临心灵危机时安静地领
5、略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哲理。令自己面对困厄时采取一种随遇而安的超然态度。(唐玲玲)四、苏轼在海南的功绩1、劝导民族团结,促进农业生产苏轼说:“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是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漫莫诉,曲自我人。”批判大汉族主义,主张民族平等。苏轼劝道:“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耒耜,好尔邻偶,斩艾蓬翟,南东其亩。”2、倡导移风易俗,为病者送药治病苏轼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他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规劝当地父老。苏轼:“彼土出药否?有易致者,不拘名物,为寄少许。此间举无
6、所得者,即为稀奇也。间或有粗药以授病者,入口如神,盖未尝识耳。”3、敷扬文教,培养人才他遇赦北归时,将端砚送给姜唐佐,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鼓励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苏辙后两句云:“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重建东坡书院并修洄酌亭记》:“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后公北归,郡人遂即公所尝至之地,建为书院,而名之曰:‘东坡’,亦不忘也。”4、创作诗文,宣传海南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儋期间共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
7、;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宣传儋州民歌。在《儋耳》:“…野老已歌丰岁语…”,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