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

ID:9234266

大小:630.9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4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_第1页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_第2页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_第3页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_第4页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9年第3期(总第9l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F1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32009SerialN0.91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杨玲(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

2、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同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关键词:苏轼;陶渊明;和陶诗;体验;理解;对话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09)03一0057—06苏轼一生仕宦,晚年却深崇陶渊明,流放期间随行都带着《陶渊明集》,他甚至将陶渊明置于李白、杜甫之上。陶渊明的诗质、人品及处世哲学都得到了苏轼高度的认可与赞同,并以渊明为师,全方位地追踪陶渊明。苏轼在对陶渊明的体验、理解、交流与对话中,达到了两位哲性诗人的相交相融,苏亦是陶,陶亦是苏,又于融汇中诞生出新质,从而,苏非陶,陶非

3、苏。这个过程的结晶就是苏轼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除《和陶饮酒》写于扬州外,其余全部写于其晚年遭贬惠州、儋州时期,也是其人生阅历最丰富,艺术经验最成熟的时期。作为有宋一代的大文豪,苏轼一生创作了两千七百余首诗,然而,仅有这占其总诗数二十分之一的《和陶诗》由苏轼亲自编纂成集,并交付其弟苏辙为之作序,可见其对《和陶诗》的重视。可是后人对苏轼和陶诗却评价各异。贬之者如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谓之“失其自然之趣”、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评其“未免近俗”;褒之者如宋人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中评日:“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东坡以烹龙庖凤之手,而饮

4、木兰之坠露,餐秋菊落英者也。”纪昀则谓苏诗“敛才就陶,亦时时自流本色,正如褚摹《兰亭》,颇参己法,而正是其善于摹处”[1】。但以上诸评皆从《和陶诗》的艺术成就着眼,本文则主要是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以主体间性的介入方式,阐述苏轼《和陶诗》乃苏轼对陶渊明的体验、理解与对话的产物,并试图从这个角度,探讨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一、体验主体的苏轼我之所以把贬斥惠州、儋州前的苏轼划归体验前的主体,就在于苏轼在此之前并非以其本真的生命进入对陶渊明的体验,而只是将其作为欣赏的对象,一个倦怠于仕宦生涯的士大夫偶尔的点缀。即便在扬州苏轼曾创作《和陶饮酒》二十首,那也不

5、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坛泰斗逞才使气之作。当然,我不否认,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和黄州耕种东坡后的苏轼已对陶渊明有了更深的领悟,但还处于思想的大反思期,真正震撼灵魂的重大困境和对生存处境的深切洞悉还未到来。体验,是生命本真的实践与对接,灵魂的赤诚追问和理解,主体间“你”与“我”的平等交流及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对陶渊明的真正体验收稿日期:2008—03—30作者简介:杨玲,女,江西萍乡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57·万方数据是在贬谪惠州后才进入的。苏轼对陶渊明的体验、理解和对话正是带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进入陶渊明诗性世界的。黑格尔说,每个

6、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一个在黑暗中醒着。在苏轼的心灵世界中,也有两个自我存在着,一个是热爱人生和理想的自我,一个是对人生和理想的存在提出哲学疑问的自我。苏轼从他少年出仕到时乖运蹇的被贬、被流放,无论是执掌文坛的风光日子,或是颠沛流离的放逐生涯,这两个自我时常在相互对话,并导致深刻的内心矛盾,亦因此而达到深刻的精神默契。苏轼曾道:“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送参寥诗》)两个自我似乎是彼此分离的,一个奔波、劳苦、挣扎于人生实践的历程,经历着风雨的磨砺,而另一个则冷眼旁观、超然反顾,思考着人生劳碌的意义究竟何在?苏轼的喜悦,苏轼的痛苦,都可以到这两个

7、自我矛盾冲突和深深的默契中去寻找。苏轼从小生长于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眉山,苏轼的家乡眉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介岷、峨之问,为江山秀气所聚¨2。。那里的自然山水蕴育了苏轼野性因子,他爱好自然、自由的野性与纯真浑朴的品性与老庄思想天然相接,他第一次读《庄子》时,就惊叹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3】后来,他在密州为官时又喊出了这样追求个性自由,不愿束缚的呼声: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H1他觉得在这个虚伪尘世为宦,犹如被套上羁绊的马驹,失去了自然的天性,而那自由自在畅游于深壑中的鱼才是回归了自然的本性,无拘无束,自由逍遥。元

8、佑时期苏轼“野性的反思”,与党争有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