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

ID:42288856

大小:210.5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9-11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_第1页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_第2页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_第3页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_第4页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公共预算概述、我国公共预算概况、财政管理体制(补充)本章基本内容公共预算的概述公共预算的理论流派及其演变公共预算的结构形式和编制方法各国公共预算的实践(美国、中国)预算(财政)管理体制(教材P332-343,部分补充)一、公共预算概述概念(政府预算或国家预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功能:反映政府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控制政府规模促进宏观经济平衡监督公共收支预算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完整性):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统一性:编制口径、方法等全国统一可靠性:数字、数据真实、准确无误公开性:向社会公布年度性:期限长

2、为一年,可以跨年度自然年度:中、法、意1月1日—12月31日英国、日本:4月1日—翌年3月31日美国:10月1日—翌年9月30日预算的基本流程草案编制:行政当局(财政)及其相关部门审议批准:立法机构执行(有时会有调整):各部门分头执行决算:行政、立法、审计等部门全程贯穿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一)均衡预算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主导理论(二)功能预算理论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占主导(三)高度就业预算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影响扩大,并逐渐形成平衡预算和货币独立于财政两大原则二、公共预算理论流派及其演变(一)预算的结构形式单式预算:将预算年度内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编入

3、单一的总体预算内,不区分各类预算收支的经济性质优点:结果简单明了,编制方法简单缺点:没有对收支分类,不利于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结构形式三、公共预算结构形式与编制方式复式预算:将预算年度内政府的全部收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来源的收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二者之间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1.特点:采用两个以上的表格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多个预算表之间相对独立,各表预算收支对应预算表之间收支划分依据资金性质2.常见的复式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预算(二)预算的编制方式基数预算(分项预算):以上一年度每一项目的支出数额作为基数,考虑各种影响

4、因素或按一定比例,确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数额的一种预算方法。零基预算:不以上一年度的支出数额为依据,对每个项目重新评估并依据它们的优势排序,强调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统筹安排。(三)PPBS方式与预算编制PPBS是PlanningProgrammingBudgetingSystem的缩写,指由计划制定、方案评估和预算编制三阶段组成的体系。计划制定:为达到根据本届政府施政纲领设定的本年度预算基本目标而进行的备选方案选择。方案评估:对选出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预算编制:确定项目资金。对照、比较对照、比较对照、比较问题的提出Planning计划制定制定Programm

5、ing方案评估评估Budgeting预算编制预算(四)预算形式的最新变革:绩效预算绩效预算以项目的绩效为目标,以成本-收益法作为确定支出的基础,强调预算资金与预期成果之间关系的计划、预算和评估制度。特点:成果性、灵活性、包容性、长期性预算项目与活动计划绩效衡量评估政策四、各国预算实践西方国家的预算实践(以美国为例)建立在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政制基础上主要参与机构:内阁、议会、审计中国公共预算预算体系构成预算方式和方法预算流程公共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责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财力财权关

6、系,即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基本内容:确定财政管理主体和层次(即组织体系);确定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核心内容):包括确定支出责任与支出范围、划分收入范围、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确定财政管理权限:如税收立法权、征管权的划分五、财政管理体制1—概念的理解与区分财政管理体制2—中国财政体制★变迁改革开放前总体上是比较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年前: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中央高度集权、地方作为派出机构、无事权和财权;1951年后:统一领导、划分收支、分级管理、调整频繁改革开放后的分级包干体制:总体上是实行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权,三次大调整1980年,“分灶吃饭”、收入分类分成、支出按隶

7、属划分1985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全方位实行六种不同形式★的财政包干制1994年以后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见后面六种包干形式收入递增包干:确定地方收入递增率、留成比例、上鞋比例,递增率以内的收入,按确定的比例分成;超过的收入,全部归地方;达不到递增率而影响中央收入的,地方用自有财力补足,北京等10省市总额分成:核定收支基数,以地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确定留成和上解比例,天津等3省市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基数部分按总额分成,超收部分另加分成比例,大连等3个单列市上解递增包干: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