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

ID:422671

大小:4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7-31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_第1页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_第2页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_第3页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_第4页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基于AFLP标记的梭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1、梭鱼研究现状梭鱼(Lizahaematocheila)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鲻亚目,鲻科,鮻属。众所周知鲻科鱼类(Mugilidae)是知名的世界性分布的经济鱼类,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性活跃,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可以栖息于淡水中,而梭鱼(Lizahaematocheila)是亚洲地区鲻科鱼类中最主要的经济代表种[1]。梭鱼是一类海鱼,又名齿眼梭鲻,俗名红眼鲻、尖头、肉棍子。体呈纺锤形,头短而宽,眼稍呈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于眼边缘。外表覆有大鳞,体侧纵列鳞41-47,背侧呈现青灰色,背鳍两个,第一背鳍

2、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近。胸鳍基部无腋鳞,尾鳍凹形。而腹部则呈现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竖纹。主要栖息在江河口和海湾内,我国也有广泛分布。尤以渤海、黄海居多。喜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他们的生活习性具有广盐性和广温性,但温度的变化需要渐变,而若骤然改变温度,就容易造成死亡。梭鱼适宜生活在PH值为7.6——9.3左右,它们对氧有较大的生态耐性,耗氧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2]。梭鱼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8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我国古

3、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

4、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因此,我国渔民分别把它们叫做"白眼"、"青眼"、"红眼"和"黄眼"。鲻、梭鱼是植物食性鱼类,食物链短,生长快,适应性广,疾病少,肉味好,营养丰富。据有关分析,鲻鱼肉含有蛋白质26.96%,脂肪含量为4.27%;梭鱼肉含有蛋白质18.9%,脂肪含量为4.8%。它们都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梭鱼幼鱼以浮游动物为主食,成鱼主食底栖硅藻类,也食底层有机质。梭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我国南北海区均有分布,但产量不高。在养殖生产中,亦可起到净化养殖水域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养殖角度考虑,广泛开展梭鱼类养殖,对调整我国当前渔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保

5、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1)国内养殖研究概况: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各有关单位对鲻、梭鱼的生物学、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60年代初首先在大鳞梭鱼、棱梭鱼人工育苗取得成功。80年代在鲻鱼人工育苗有所突破,培养出少量的鲻鱼苗,预计不久的将来能大量生产苗种,以满足生产需要。台湾省有关单位1963年起开展鲻鱼人工繁殖的研究,1963——1967年主要进行一些繁殖有关的基础研究,1968——1969年首次获得人工育苗成功,育出2尾鲻鱼苗,以后每年育苗数量有所增加。到1971——1972年能培育2万多尾鲻鱼苗,基本上过了育苗

6、生产关,人工繁殖苗种的能力达到100万尾以上。梭鱼人工育苗在70年代我国大陆首次成功地培育出大批的鱼苗,现在一般的一个梭鱼鱼苗场已能年产全长25mm以上鱼苗几十万至几百万尾[3]。一九七一年以来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物系等单位,对梭鱼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4]。李红岗对梭鱼高产的研究,对梭鱼的养殖条件,放养的前期准备以及鱼种放养的时间、放养模式,放养前的苗种处理,饲料投喂,水质管理,鱼群的防逃、防病害等一系列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5]。徐承旭对梭鱼苗种的培育技术研究,表明梭鱼可以主养,也可与淡水鱼类、蟹虾混养,能有效利用池塘的饵料,在不增加投饵量得情况下,提高产量10%

7、左右,是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养殖新品种[6]。杨福武总结了梭鱼与南美白对虾的混养技术,包括养殖前期准备、苗种放养、暂养管理、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梭鱼的淡水养殖[7]。(2)国外养殖研究概况:国际上鲻、梭鱼养殖是在咸淡水、海水或淡水中进行,主要养殖方式是依靠天然纳苗,大面积粗养,类似我国的港塭养殖。东南亚国家把这类型的养殖称为咸淡水塘养殖。多数是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