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之线虫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

ID:42167007

大小:3.22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9-09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_第1页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_第2页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_第3页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_第4页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线虫概述线虫(Nematode):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营自生生活,与医学有关的寄生线虫仅为少数,在我国也就10多种。1.呈圆柱形或线形,不分节。2.具原体腔(假体腔)。3.消化道完全,由口、咽管(食道)、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4.雌雄异体。生殖系统为管状,雄性为单管型,雌性多为双管型。一、成虫形态特征二、生活史特点1、基本发育过程分为三阶段:2、幼虫有蜕皮现象,一般经4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3、发育类型:(1)土源性线虫(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肠道线虫多属此类;(2)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需中间宿主,组织寄生线虫多属此类。幼虫成虫三

2、重要种类1、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钩虫、蛲虫2、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虫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及幼虫均寄生于同一宿主,可寄生于多种动物,也可寄生于人体,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一.形态1、成虫:细小,仅1~4mm长,是最小的人体寄生线虫。咽管长,占虫体的1/3至1/2;雄虫末端不卷曲,具有一对钟状交配附器;雌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2、幼虫:雌虫直接产出幼虫,在宿主中以幼虫囊包形式存在于肌肉细胞中。幼虫囊包食入幼虫钻入肠粘膜内短时间发育肠腔成虫幼虫侵入淋巴管或小静脉雌虫钻入肠粘膜产出4次蜕皮2天雌雄交配约1个月形成纤维囊壁其它器官组织横纹肌二、生活史

3、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个宿主体内,无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则要转换宿主。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三.致病人的感染主要是吃入含有活的幼虫囊包的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而引起。感染旋毛虫后,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甚至引起死亡。病程可分三期:1.侵入期:也称肠型期。2.幼虫移行、寄生期:也称肌型期。3.囊包形成期四.实验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询问病史(是否有吃生肉史)。1.病原诊断:从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压片检查是否有幼虫囊包。轻度或早期感染一般不易检出。2、免疫诊断:因旋毛虫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故免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可用皮内试验、环幼沉淀试验、EL

4、ISA等。五、流行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以欧美国家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分布也很广。该病的流行有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特点。旋毛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和动物源性疾病,已知有120多种动物可感染。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15℃可存活20天,熏烤和腌制难以杀死。六、防治预防:主要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要加强肉类检疫制度,防止病兽肉上市。治疗:丙硫米唑(阿苯哒唑)是首选药物。其次可用甲苯咪唑。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简称鞭虫。也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该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一.形态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的回盲部(盲肠),也可见于结

5、肠、直肠、甚至回肠的下段。寿命约3~5年二、生活史三.致病作用虫体对肠壁可有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主要是其前端钻进肠壁,引起炎症反应。严重感染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重度感染的儿童还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该虫的流行因素与蛔虫相似。实验诊断、防治原则与蛔虫相同。钩虫Hookworm引起人体钩虫病的主要是:有些动物钩虫如:锡兰钩虫和犬钩虫的成虫偶可寄生于人体,犬钩虫和巴西钩虫的幼虫也可感染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一、形态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外形呈C形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2对钩齿1对板齿交合伞展开时略呈圆形;展开时略呈扁圆形背肋在远端分2支背肋从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每支再

6、分2小支交合刺两刺末端分开两刺末端不分开尾刺(雌虫)有(雌虫)没有虫卵:两种钩虫卵在光镜下几无区别。呈椭圆形,大小似蛔虫卵,但略窄。卵壳很薄,无色透明。新鲜标本卵内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大的空隙。生活史在外界的发育过程:虫卵土壤24hI期杆状蚴蜕皮48hII期杆状蚴丝状蚴蜕皮5-6天丝状蚴成虫小肠皮肤右心肺气管支气管咽皮肤下小静脉体内移行三、致病1.幼虫的致病作用:(1)钩蚴性皮炎;(2)呼吸道症状:2.成虫的致病作用:(1)消化道损害(2)贫血(这是钩虫的主要危害)(3)婴儿钩虫病(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数患者可出现“异嗜症”引起贫血:钩虫吸食血液,使患者处于长

7、期慢性失血的状态,由于铁和蛋白质长期损失,引起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钩虫导致慢性失血与下列几方面有关:虫体本身吸食血液,且吸食的血液迅速经消化道排出;吸血部位伤口渗血造成血液损失(这与钩虫分泌抗凝素有关);虫体更换吸血部位后原伤口继续渗血。四.实验诊断1.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最常用。2.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易漏诊。3.钩蚴培养法:检出率高,且可鉴别虫种,但需5-6天。4.改良加藤法:可作定量检测感染度、考核疗效及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五.流行病学1.分布:世界性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