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17069
大小:287.81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9-08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概说一、发病的概念: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过程。二、发病学说的概念: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三、发病学说的特点:重视内因和外因在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影响。1、内因是机体自身功能失调,最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2、外在致病因素的侵入,加重机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四、发病学说的源流:(一)《内经》:提出“外内合邪”即重视内因,即亦不忽视外因在发病中的作用。(二)《温疫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说
2、明疫病之所以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是由于本气亏虚,强调正气防御作用。正邪与发病致病因素人体正气正邪斗争阴阳相对平衡破坏不能自行调节恢复发病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原理,简单说就是“邪正相搏”,疾病发生和变化,在于正邪矛盾斗争的过程。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后,能否使人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个体体质特点、精神状态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关。发病原理,旨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类型等。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
3、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所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2、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抗外邪入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驱邪外出:消除邪气对机体的损害。(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的“自和”能力对机体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可不药而愈。(4)维护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脏腑经络之气,推动调节各脏腑功能正常发挥,防止各种病理产物形成。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强弱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
4、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2)正虚生“邪”而发病: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形成痰饮、瘀血、结石病理致病因素而发病。(3)正气强弱决定证候类型:正盛邪实——实证邪盛正虚——虚实错杂(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2、邪气的侵害作用:(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机体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及功能障碍(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机体皮肉筋骨损害脏腑器官损害精气血津液亏损(3)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体质特征,影响对疾病的易罹倾向。3、
5、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发病原因。(2)影响发病性质:不同邪气,发病特点、证候类型不同。(3)影响发病类型和病情:邪气性质和感邪轻重,与病情轻重有关。(4)在特殊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如邪气毒力、致病力特别强,不可抗拒的暴力等。(三)邪正斗争胜负与发病的关系:1、决定是否发病。正胜邪却——不发病邪胜正负——发病2、决定证候类型。包括病变性质,病情轻重都与正邪斗争有关。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因素与发病:1、气候因素:(1)不同季节,易感病邪和易感病不同。(2)反常季节,
6、促进病邪孳生与传播。(3)气候反常,易诱发和加重宿疾。2、地域因素:(1)引发地方病:现代流行病学与地质学研究发现,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疾病的地区性和地方性。(2)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骤然异地而居亦可促成疾病的发生与加重,又称“水土不服”。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多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东北、西北:多克山病、大骨节病。山区及远离海岸地区:多瘿病。北方地区:多地方性氟中毒。鼻咽癌以广东高发,食道癌以华北、西北高发,肝癌以江苏省启东县高发。3、生活、工作环境:(1)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上作业之人易患寒湿
7、病证;(2)环境卫生不良,噪音污染,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4、社会环境:“疾病的社会亲缘性”(1)社会境遇:个人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及个人遭遇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向·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中生,‥”;“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病从内生,”(2)社会治乱:“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如《儒门事亲》:“以时言之,治平之时常疟病少;扰攘之时常疟病多。”(二)体质因素与发病不同的人之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除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有关,还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
8、。人体内环境是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人体内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体质与精神状态。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体质虚弱,邪气耐受性差,易发病;体质强壮,邪气耐受性强,不易发病。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肥人易患眩晕、中风,瘦人易患痨嗽。“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医理辑要》曰:“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虚;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虚;易伤食者,脾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