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08287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8
《1143597684125-产权论超产权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权论、超产权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陈晓春,颜克高(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非营利组织中私人所有权和剩余利润占有权的缺失,使得产权论的主张并不能在非营利纽织屮变成现实,而超产权论的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观点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提屈是有意义的。外部管理者市场和非营利组织所而对的市场竞争使得管理者为继续获得控制权收益、建立良好的信祥、得到基于心理契约的报酬而不断努力,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得到提高。然而,在非营利组织的聘选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和报酬体系不健全及外部管理者市场失杲的情况,超产权论也会随Z而失灵。关键词:非
2、营利组织绩效产权论超产权论0引言产权论声称,企业口J以通过垂新安排产权改变企业的治理机制來约束管理者的行为,限制管理者対价值最大化的偏离,从而最终改变企业的绩效。非营利组织作为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在提高人类的知识文化水平、提供医疗保健及维持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经I营绩效将会冇益于整个社会。那么,是否如产权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产权变换可以改变企业的绩效,非营利组织绩效的提髙是否也可以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产权的重新安排来实现呢?如果不能,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来实现呢?这些便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
3、题。1.产权论的失灵产权论包括三个基木理论: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资产拥冇论及私冇化理论山。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认为,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占有的剩余利润份额越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也越大。当他能全部占有企业的剩余利润时,他已经拥有这个企业,激励水平达到最高;资产拥有论主张,只有当资产被私人拥有时,由此,而产生的排他性所带來的利益将会促使私人去关注自己的资产,这种关注水平远远高于当这些资产是公共时他所产生的关注水平,私冇化理论捉出,将金业私有化能够激发企业的逐利行为,并且能够改变和强化企业的利润激励机制。显然,产权论的基本理论都是针对金业而设立的,非
4、营利组织与企业的界质性限制了产权论在非营利组织的适用范围。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占有剩余利润的权利,因而,所有者能够通过重新分配占有剩余利润的权利(如期权、管理层持股)來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绩效: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利润不能够在内部成员之间分配,只能够用于符合其宗旨的社会公益和其自身的发展。正如阿尔钦所认为的那样,在非营利企业中“有人会做出诸如1作者简介陈晓春,1959出生,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日本国久昭米大学大学院经济学博士:颜克筒,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既定的资源如何用于企
5、业内和企业的活动范围的决策,却无人或集团有权从企业中带走财富,把组织的财富转化为私人的利益。”⑵即在非营利组织中,没冇人可以主张剩余占有权。非营利组织这一决定性的特征使得剩余利润占有理论所主张的激励方式并不适用。只冇在资产的产权被清楚地界定Z后,资产拥冇论才具冇意义,因此资产拥冇论是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但是,非营利组织是“-•些没有股东的不被拥有的企业”,“所有这些组织都缺少在企业屮的私人所有权,没有可资木化,可分离的股份或权利”121,显然,资产拥有论所主张的利益激励在非营利组织中不能产生。私有化理论认为公办的非营利组织存在对管理者激
6、励不足的问题,同时,还会因为政府对其投入不足而不得不面临财务软约束,但是,如果能将公办的非营利组织私冇化,不仅能够改变及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利润激励机制,而R能够引入财务硬约束,使其承担所冇的经营风险。非营利组织并不排斥商业梢神和营利行为,而且,如果监管得当的话,非营利组织出现的形式(公办、民办)并不会改变非营利组织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性质。但是,私有化与高绩效ZI'可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以文化教育事业为例,改革开放以來由金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可否认,民办教育
7、的兴起,大大提高了我国教育的供给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绩效更好,恰恰相反,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资源(如良好的政府关系、社会关系)、社会的认可度(如人们普遍认为公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比民办教育更好)等等,公办教育的绩效要高于民办教育,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在选择购买高等教育时,更加偏好于公办教育的原因。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资产拥冇论、私有化理论在非营利组织的失灵使得产权论在非营利组织屮难以有-用武之地,非营利组织董事会不能寄希通过产权的重新安排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使Z较少地偏离董事会的冃标,提高非营利组
8、织的绩效。但董事会也并非无能为力,阿尔钦和徳姆塞茨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认为,尽管约束管理者的任务基本上是风险承担者即企业证券持有者的事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得到了管理者帀场和外部接管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