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

ID:42030295

大小:6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06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_第1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_第2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_第3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_第4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走出去一汉籍英译模式探究•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李平黄慧□摘要:汉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中国典籍外译数量不少,然而受读者欢迎的、至今流传的并不多。本文通过归纳分析五种汉籍英译模式,探讨这些模式的成功之道。译者是成功翻译的决定性因素,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几乎决定了一本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命运。□关键词:翻译模式译者创造性读者□—、引言□中国的汉籍翻译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外国人(天竺游僧、支谦等)翻译-中外合作(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j中国人翻译。汉译外似乎在走类似的路线:外国人(耶稣会士

2、)翻译T中外合作(中国人翻译,外国人修改)-中国人翻译。早在1974年,余光中(2000:81)就呼吁:〃汉学英译,英美学者已经贡献不少,该是中国学者自扬汉声的时候了。"1990年12月第一届全国中译英学术硏讨会上,有人提出"重视汉译外,此其时矣〃(贺崇寅J991:1~2丄2003年,笔者曾批评国内对中国文学英译〃关注不够,缺乏主动"(李平,2003:1711如今,正如汪榕培所言,中国的典籍英译事业目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2007)——继《大中华文库》(中英对照)系列丛书陆续岀版之后,2004年开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8年开

3、始〃国剧海外传播工程〃,2009年国家全面推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岀版工程〃,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更大规模、更多投入,在更广领域支持中国图书〃走出去〃,继续加大对国际岀版合作的扶持和资助力度,积极促进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二汉籍外译模式□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Graham)曾经对中国译者的汉英翻译水平很失望。他说,在汉英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潘文国,2004:40X潘文国反驳道:〃中国的译者有译得好的,

4、有译得不好的;西方的译者也有译得好的,有译得不好的;大家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竞争。先验地规定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是不可取的。〃(潘文国,2004:41X实际上,纵观几百年来的汉籍外译,我们可根据翻译主体的构成,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五种模式:帥译俛式出版社1呼家侏华传教士西方出版中英文双语作家西9编辑3老舍模式件者与译者介作购方编轲西方出版4畅宪益和載乃迭模式中外矗者汁年c编轲国出版3许渊冲模式中国译者r0出版□这些模式以译者的影响力为主要依据,同时这些译者的翻译生涯基本结束□以上五种模式中,毋庸讳言,第一种模式在西方影响最大、人数最多。因为几百

5、年来,汉学家和来华传教士一直是汉籍外译的主力。翟理斯(Giles理雅各(Legge韦利(Waley)等人的译作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广为引用和参考。在中国/目前以霍克斯(DavidHawkes)的影响最大。但是,辜鸿铭对这些汉学家的译作并不满意,认为他们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不但误解了中国文化,而且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辜鸿铭,1996:345I为了消除这些偏见,辜鸿铭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从而开启了中国人自己翻译典籍的历史。他先后翻译了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

6、林语堂曾这样称道辜鸿铭的英语水平:〃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遣词用字,皆属上乘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Ku,1977:9X这些评语虽有溢美成份,但辜鸿铭的西学造诣在当时确实难有其二后来的中国译者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立志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林语堂。□第二种模式中,林语堂是最岀类拔萃的。如《翻译硏究百科全书》中所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汉英翻译方面中国出现了几位先驱,如苏曼殊和辜鸿铭,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类翻译才产生了一定影11叹HungPollard,2004:372~373)。〃在林语堂的

7、翻译生涯中,汉译英要远远多于英译汉。据笔者统计,从1930年到1971年,林语堂共编译了14部著作(汉英词典不计),其中7部在美国出版(另7部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X论英语水平,林语堂也许不如辜鸿铭;然而,论译著的普及率,林语堂则胜过辜鸿铭。这与他们的目标读者不无关系:辜鸿铭是为〃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而译,希望他们读过译作之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辜鸿铭,1996:346-347);而林语堂是为西方普通读者而译。结果,都达到了各自目的:辜鸿铭的译作在西方知识分子

8、中流传,而林语堂的译作在西方普通大众中畅销。林语堂模式的译者包括辜鸿铭、王际真、熊式一、张爱玲、刘殿爵等,只是其他译者没有林语堂的影响力大。第三种模式是一种中国作者与外国译者合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