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24833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6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王卓(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摘要:“志愿”一词虽为舶来品,但在中国确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文章旨在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即儒、昱、道、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相通之处,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魅的同时为我国志愿精神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志愿精神;仁爱;兼爱;无为;慈悲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9-0070-03—志愿精神概述众所周知,“志愿”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主要源自于西方传统慈善观念,从词源来看,一是源于拉丁文“chariats”译为“对他人的爱”,二是源于希腊文“
2、philanthropy”表示“善心、博爱主义”之意,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人类善爱之心的表达与期许。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的讲话中指岀:“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⑴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指出志愿精神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益着想的。在我国学术界对志愿精神的概括虽有不同,但一般较为认同的定义为:“志愿精神(Vblunteerisin)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Hum
3、anDevelopment)>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⑵。对志愿精神的内涵概括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即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志愿精神的精制。志愿精神提倡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的真谛。互助是志愿精神的题中之义,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才能从中得到提升,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志愿精神的内涌蕴含着志愿服务自愿、无偿、公益、不求报酬等特征,在深刻挖掘志愿精神内涵的同时呼唤着社会文明的美好诉求。志愿精神虽“出生”在公民社会,但其协助他人、改善收稿日期:2013-05-17作者简介:王卓(1
4、989—),女,辽宁兴城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70社会、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与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志愿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徳观.价值观等与当今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墨、道、佛的思想中蕴含着“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思想,为志愿精神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的“志愿”表达(一)儒家:仁爱之维儒家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从百家争鸣到“罢魁百家,独尊儒术”,它影响并构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它以“仁”为核心,并涵盖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
5、敏、惠等内容,共同构成儒家思想体系,也成为志愿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O何为“仁”?《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以“爱人”释“仁”并提出“仁者爱人”,是将“仁”作为“为人”的本真德性进行回答的,可以说“仁”的出发点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友善和关爱。孔子从“爱亲”到“爱众”显然倡导的是由内而外、由己到众超越血缘、艮族、地域等限制的“博爱”。“亚圣”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君主统治国家要有“不忍人之心”即同情仁爱之心,这样才能真正的实行“仁政”即
6、“民为贵”。“仁政”学说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孟子认为人先天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并且人人都有摘隐之心,“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是仁之端,仁之根本。侧隐之心是指人类情感中的同悄心、怜悯心和爱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恻隐之心”为儒家的“爱”之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中国传统观念产生重要的形响同时为志愿精神的提供重要思想源泉借鉴。儒家“仁爱”思想与志愿精神的践行基础和外延是相通的。“践行'仁'的前提是友爱、平等、尊賣”⑶,而实现“仁”的重要躱则是“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
7、不欲勿施于人”。在志愿服务中,只有先“立人”和“达人”,才能“己立己达”,最终实现“共立共达”,同时要求志愿者要平等的看待和尊重服务对象,自己谋求某种利益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不能将自身不情愿的事惰强加于他人身上,这亦是保障个体尊严、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而外延的相通表现为“仁者爱人”之“爱人”的范围己到众、从小到大,达到“爱天下”。志康精神也倡导也是最大程度的人为关怀,“体现毘大限度的人文精神和人道原则,这与借家“仁爱”思想具有天然的可适应性。儒家思想体系中,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