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传统文化意蕴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

ID:13052862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0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_第1页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_第2页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_第3页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_第4页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的传统文化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999年第2期第25卷总第巧2期(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THEIDE0lJ〔兀ICAI矛FRONT(YunnanUniversity'5BimonthlyJoumalofSocial反iences)No.2,1999Vol.25GeneralNo.152之又字“家”的传统文化意蕴谭学纯(安徽芜湖教育常院、芜湖,241')0l)男,教授)摘要权字“宋”是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之象,其“从占人泵”的语象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随着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家”既成为亲情关怀的文化场,也幻化为自我设计的诗意栖居,并在中国文化

2、语境中被解读成“国”之微缩标本,投射出中国人归属于家、也归属于国的复杂情感层次。家国一体的观念意识,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后者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自周代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较多地选择了“礼”而非“法”,作为维系家政国政的主要手段。关键词家家文化分类号F12在中国语言―文化系统中,“家”是可分析性最强的语象之一,这不仅因为家庭情义体现了最普泛的世俗关怀,更因为“家”是炎黄子孙体认世界的“原型”。无论是灵魂漂泊还是诗意地栖居;也无论是舍家效国的民族大义和使命感还是篡国乱家的萧墙之祸和亲情沦丧,“家”都是国人心中一个挥不去的影子、一

3、个斩不断的情结。家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华夏先民从穴居野处走向户内定居的开端,也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状态跨入文化境界的转折点。家所标志的“人化”空间从荒蛮的大自然中被分割出来,表明了原始初民已经能够运用营造手段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人工构筑的空间的初始义在《玉篇》中被表述为“人所居”,它不仅是主体诞生之所,同时也具象地保留下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家”的文字构形是由“J’·”和“泵”合成的会意符号,语象造型暗示了家的初始形态具有人畜同在的空间格局。罗常培先生曾经推想,“中国初民时代的‘家’大概是上层住人,

4、下层养猪”,并说“现在云南乡间的房子还有残余这种样式的”。①罗先生的推断是准确的,不过,作为文字图像的“家”所保留的历史记忆,并不限于“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的远古风景,而是十分凝炼地概括了人畜同在的文化特征,不独在云南乡间,在很多地区,家的物质形态都提供了人畜同在空间格局的残留样式。例如傣族竹楼、羌族碉房、藏族碉楼、广西壮族全楼、苗族吊脚楼、客家土楼圆它、阿昌族民居等,一般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禽畜;客家土楼方宅畜圈置于后房;四)11凉山地区彝族瓦板屋以火塘为中心,一端住人,一端为牛羊猪圈;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亦为一45一,。1994一2009chlnaAcade

5、mi。J。,二nalElectroni。P,山1、shin:H。,。seAll,19扭S,cservedhttp:/俪wcnkinet人畜“共享”的空间。江南农舍的空间形制也常常是人和禽畜共处于同一院内。虽然,现代建筑和单元房的出现,改变了人畜共处的家庭原始格局,但它却作为一种历史记亿,凝固在汉字“家”的语象造型中,成为“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③的文化标识。《管子·侈靡》“弊也者,家也。”郭沫若等集校:“家,读为稼……稼,家事也。”《广韵》也认为“稼,家同。”“稼,家同”的语义关联,分别以流动形态和固定形态体现为相应的具象形式:古人“五亩之宅,树墙下以

6、桑。”③今维吾尔族传统住居土拱院内植葡萄等,可以看作家稼关联固定形态的具象体现。古人“夏庐冬窟”的住居方式,现今农村一些地区在宙边地头临时搭建的窝棚等,以住居服务于农事,则具象地体现家稼关联的流动形杰。如果说人畜同在、家稼类联的甘:间格局道多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家庭小农经济的文化特征,那么,城镇的家,则以另一1中形制体现个体家庭自给自足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一些手工业作坊,常常是居住空间和生产劳作场地共存于一户人家,条件差的,生活起居和生产劳作甚至可能同在一狭小的室内,白天从事手工劳作,夜晚用于寝卧。随着家庭个体经济的兴起,宋代一些经济较繁荣的城市,临街出现一种前

7、铺后居的家,通常是住宅临街的一面敞开,辟为铺面,兼作整座房屋的出入通道,铺面为内引居室、外接街坊的空间结合点,使经营者及其家属的日常起居和商业活动集中在一个空间处所。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家只为它的成员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国语言―文化系统中,“技法”、“手段”等,常用“家术”、“家数”、“家传”来表述,家也因此成为个体化经济的一个基本单位,民间大量的家传技艺,提供了这方面的显证。对于终究要离开本家庭的成员,“家术”对其保持着一种疏离状态,俗谚“传媳不传女”,突出了这种家本位立场。按中国传统观念,血缘重于姻缘,所以古代女子才有杀夫救父的行为选择。但是,媳妇与婆家所存

8、在的姻缘关系,和女儿与娘家所存在的血缘关系,在个体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