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23199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6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方向淖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方向的转变aspanclass=》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纟牝师纭大学佐終鸟琏建教倉学隧教育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方向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姓名专业年级学习中心李思群教育管理1203学号201010829361联系电话1597005015—指导教师 2013年10月10日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方向的转变[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建国以来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中,前七次都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内容上的调整和补充,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把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把一个版本的教材换成多个版本教材的形式变化,而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有影响力、最全面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从教育思想层面、教育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层面的革命性变革,对直接指导实施和组织推进课程改革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型管理者,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实现好角色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管理者;管理理念;转变-X从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和体制、制度等层面的影响,大多数管理者靠传统、凭经验、走老路,不勤于学习、不善于思考,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方而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没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一方教育或一个学校看似丿|:然有序,其实死水一潭,教育管理一直在低水平上垂复运行。特别是一些局长、校长,一走上领导岗位,就认为自己有一淀阅历,经验丰富,怕麻烦、图省事,不愿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懒于研究新课改,更不愿意偿试新方法,致使课程改革在旧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制约下,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和动力是思想的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具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没有教育思想,没有对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不断创新的教育管理活动。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者,要引领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学习是更新理念的基本途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学习者。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要带头学习新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确领导这场课程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学好《决定》和《纲要》,弄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因,理解新课程的口标,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方向等等。要透彻解读《课程标准》,了解学科改革动向,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要系统深入学习国内外与新课程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加徳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我国孔子、朱熹、韩愈、叶圣陶、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用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适合木地的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要善于在学习屮反思,在学习屮研究,在学习屮转变,在学习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实践证明,简单地“克隆”一个洋思或照 搬一个安丘,都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学习中把别人的办学思想与本校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Z路。要通过学习,构建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办学主张,为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思想基础。二、从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一提到教育管理,或者一走上管理岗位,就成为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考,把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混为一谈,重事务、轻业务,向外、向上跑关系的多,向内、向下深入调查研究的少。在以研究性、探究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级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形势、管理对象、课程教材和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就是由于一直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让盘锦走向全国。庆阳二中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才使学校在短期内发牛了显著变化。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强化研究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激励措施。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课堂教学;二是研究“学校新文化”建设。新课改的关键和主阵地在课堂,教育管理者的“用武之地”也在课堂。要管理和指导新课程改革,必须把管理的触角伸到课堂,把管理的重心下移到课堂。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宏观上了解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了解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点上解剖麻雀,面上典型引路,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组织教研人员积极深入课堂进行“诊断”,反馈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要对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纽•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如何评价,以及课程改革后高考的要求和方式会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超前进行研究,及时总结得失,确保改革持续、健康、深入开展。要积极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以校为木”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校级领导必须担任新课程教学,善于听、善于思、善于写、善于说、善于评。要打破行政界限、强调学科无缝链接,建立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和校本特色相结合的新课程培训体系。大力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完善学习、研究、实验以及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消除差生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成长进步。良好的办学环境,独特的学校文化,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决定因素。肖川指出,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要坚持站在教育创新的制高点上,积极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精心组织好以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为主线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让每一寸土地和空间都透出浓浓的书卷气,为孩子们陶冶情操、获取新知、开阔视野、放眼批界创设理想平台和窗口。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传统的管理者都习惯于按照上级的法规和制度,要求下级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很少为下级考虑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更谈不上服务。甚至总认为,下级就是为上级服务的,学牛就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就是为校长服务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意识根深蒂固。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的一切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去安排,做调整。一句话,要实施好新课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体现和履行管理职责。新课程自由度大,追求内容的牛成性,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校长、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同时还要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实践“教育就是服务”的精神。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要把自匕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加工整理,举办不同层次的报告会或宣讲会,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要改变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传统方法,通过及时组织学习教育新思想、新技术,迅速传递课改新理念、新信息,为基层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新教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耍坚决摒弃哪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允许学校、教师自主创新,允许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同时存在,切忌以一种管理模式取代另一种管理模式,以一种教育现象取代或否定其他教育现象,为广人中小学校及教师创造和提供竞相发展,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要把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支持和学术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从培训内容、培训基地建设、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对象和任务,力争使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为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四、从长官型向合作型转变“长官”是典型的传统型管理者,对多年来沿用的一套教育管理方法习以为常,有意无意地排斥改革,在管理实践中固执地坚持传统、相信己见。教育局要求学校唯命是从、学校要求教师唯命是从、教师要求学生唯命是从,学校、教师、学生的一言一行均在绝对权威的指挥和监控下完成,其实质就是管理者中心论。这种权威、强势无形中剥夺了学校、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导致教师缺乏自主,学生缺乏自信,学校缺乏特色,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合作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每位现代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具有这种合作的意识。一是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常常是外部管理多,制度约束的多,而以教育思想引领课堂内部专业化的研究、提升和指导少。引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才能实现行政单位与科研团队的优势互补。去年,在小学教研组长培训、课改下乡入校培训屮,我们聘请陇东学院教育学院闫淳冰教授和三位讲师,强化通识培训,深入课堂与屮小学教师面对面释疑解惑,深受教师欢迎。与科协配合,在庆阳五中、实验小学开展英特尔未來求知计划培训,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要与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的开放 性和实践性,要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一系列教育教学H标,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无法全部完成的。管理者要把视线向校外延伸,加强与人大、政协、计划、财政、环保、卫生、团委、妇联、体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为新课程争取必要的政策和经费,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利条件,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能支持配合课改工作的新局面。同时,校际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市镇原县孟坝初屮与江苏东庐屮学密切联系,结合本校实际,对“讲学稿”模式在诊断和反思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补充,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口主创新。庆阳五中与孟坝初中相互合作交流,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都是合作办学的结果。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之间相互合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代表政府组织和实施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悄况不同,岀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不仅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更要组织本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深化合作办学,尽量把切合木地实际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开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教育局各科室之间既要按照各自分工,为新课改提供服务和支持,更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课改顺利进行的政策措施,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课改实验扎实开展。四是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合作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一切管理和教学成果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体现。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校长和教师要蹲下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还要与家长合作,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耍与社会人员合作,吸纳社区教育资源,共同走进新课程,建设新课程。五、从粗放型向激励型转变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以住只依照制定的相关文件例行公事,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走过场,搞形式的粗放型管理,同时对于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矛厉和问题,有创造性地提出管理策略。管理最终都体现在评价上。以前那种学年或学期初定计划、提忖标,年终或期末算总帐的粗放型管理必须向重过程、重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型转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枇纪对教育评价提出的新耍求。教育管理者要自觉变“判别者”角色为“激励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努力把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强调激励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对学校的评价,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不仅要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看升学率,还要看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更要看学校的长远发展潜力。要依托评价帮助学校、教师、学生找准教和学的方向,优化教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持续进步。我们已经组织 开展的星级学校评选活动,就是改变全而、统一评价的单一模式,把学校T作评价分类细化,鼓励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学校都能看到希望,形成各尽所能、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改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努力下移评价重心,把面向“过去”、由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未来”、師“发展”的评价,由单一的书面考查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和学的评价。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让师生个性特长最大限度地得到张扬。对学生的评价,要切实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要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見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要把学生的身体、心理、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1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步发展,共同提高。教育管理是教育事业乂好乂快、和谐发展的助推器和内动力。促进教育管理者尽快转变角色,更加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背景下面临的紧迫任务。广人教育管理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肩负起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新境界,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注释(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程行为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2)王海燕《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3)顾明远《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参考文献[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2005-2012).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2]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冇岀版社1997年。⑶韩雪屏主编《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屮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教材选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5)李海林《语文课程论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1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7]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冇出版社2004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