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14675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5
《肛周脓肿病人的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肛周脓肿病人的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易小芳郑家芬谭超李鹏(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宜昌443002)【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引起肛门脓肿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操作,对2009年1月〜20□年1月我院临床肛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釆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并开展常规ESBLs的检测工作。结果大肠埃希菌这三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46.1%、47%、47.9%,耐药率最高的前2位抗菌
2、药物分别是头泡卩塞吩和哌拉西林,而头也哌酮/舒巴坦、妥布霉素、米诺环素和头抱西丁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没有发现对美洛培南的耐药株。结论以往用于治疗感染的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泡咲新、头泡曝月亏等已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牛和流行。【关键词】肛门脓肿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1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2095-1752(2013)02-0063-02肛门脓肿为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仍为主要致病菌
3、,约占94.2%。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中医科肛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09年1月〜2011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中医科肛门脓肿的患者按照试验要求釆取脓液。从脓液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氏菌。1.2培养基和抗菌药纸片M-H培养基购于郑州博赛,药敏照片购于英国Oxoid公司。1.3方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操作。所有送检标本经培养后采用微生物鉴定和药
4、物敏感性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判读。1.4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1];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E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操作规程和结果判断均按CLSI2009年版。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购于卫生部临检中心。1.结果2.1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2009年〜2011年我院大肠埃希菌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见表lo表121种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2.2产
5、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本院于2009年检测39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183株,占总数的46.1%;2010年检测362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170株,占总数的47%;2011年检测489株人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234株,占总数的47.9%2•讨论大肠埃希菌是医学及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就有80余种之多。到目前为止,应用抗生素对人肠埃希菌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一直是防治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措施。已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涉及遗传学机制和生物化学机制,遗传
6、学机制主要是:①细菌之间耐药基因的转移:人肠埃希菌的质粒存在人量的耐药性遗传信息,并口它能以较高频率在不同菌株之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转移,从而使耐药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得以传播。②自发突变:生理性屏障(如G细胞外膜)及抗生素靶位极易发生突变。③DNA的转化;生物化学机制包括:①产生改变抗生素结构的酶;②修饰抗生素作用的靶位;③细菌通透性的改变;④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⑤细菌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的改变。根据表1,我们发现2009年头孑包克洛、头孑包卩坐月亏、及头孑包哌酮耐药率分别为33.3%、0和0,直到2011年吋耐药率达
7、到100%,三代头孑包耐药率与肖永红⑵报道的全国耐药率相差不大,敏感率高于全国其中,可见我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已十分严重。头抱菌素等抗生素在临床和生产中的应用,虽然对此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随着这些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增加了致病菌和内源性微生物的耐药性选择压力,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为临床上相关感染的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临床中常见革兰阴性菌,对第3代头抱类抗生素和新的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
8、ten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和AmpC酶(AmpCβ-lactamase)[3]o细菌的耐药性可以由细菌内源性机制被动获得,这种由染色体选择和突变的耐药性可垂直传播、代代相传。细菌耐药性也可以通过可移动元件(质粒、转座子)从其它耐药菌获得新的遗传物质而主动产生,这种耐药性可在同种或不同细菌种属间水平传播⑷。有报道称:由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