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08792
大小:1.41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9-06
《师说(课堂使用20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韩愈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散文贡献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朝代姓名字号文集唐韩愈退之《昌黎先生集》柳宗元子厚《柳河东集》宋欧阳
2、修永叔醉翁《欧阳文忠公文集》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先生文集》苏洵明允老泉《嘉祐集》苏轼子瞻东坡《苏东坡全集》居士苏辙子由潁滨《栾城集》又号栾城曾巩子固《元丰类稿》古文运动“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
3、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解题(1)《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第一段(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
4、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二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体察语气,体会情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重在慨叹以往,有遗憾之意。悲叹现在,抒无奈之情。委
6、婉推测的语气,有提请人考虑的意味。否定责备的语气,明确指出其错误与不明智。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讽刺和不满。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抗颜:端正容颜。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指点使眼色,拉扯示意,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写作背景圣人无常师。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三段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和第一段形成呼应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孔子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证明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
8、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第四段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