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问”的关系

“创新”和“问”的关系

ID:41949386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5

“创新”和“问”的关系_第1页
“创新”和“问”的关系_第2页
“创新”和“问”的关系_第3页
资源描述:

《“创新”和“问”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和“问”的关系吋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如何冇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耍课题。然而目而许多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试想没有问题,就缺乏创新,没有创新,则国家就失去了快速前进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这是消除悲哀的笫一步。无疑,这项工作应从“娃娃抓起”。一、让学生能“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了疑问才会去

2、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屮,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更多是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特别是教师在“满堂灌”的时候,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只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的。搞得不好,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就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了走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这一个个问题面而难免有被"审〃的感觉。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制。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

3、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口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因此在教学屮,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问号”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屮找出本质的属性和非木质的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当然,发现差异,有了疑问,述耍经过抽彖和概括

4、,才能形成一个“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与已有的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屮。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一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认为不恰当,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二、使学生敢

5、“问”教师还要特别鼓励学生“敢问”,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时,也应耐心引导。教师耍转变观念,端止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乂能不断地解决问题。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具备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三、教学生会“问”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我们知道,“问题”总有深浅高低之别。对小学生来说,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或具冇独创

6、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孩了特别会提问题,他常常能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应有意识地做好两项工作:(1)对提问者要及吋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要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这样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要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2)要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教师问:你是怎么样想到这个问题的?)o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口己的思路,使他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与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冇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这常常会收

7、到比教师耳提面命更好的效果。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此外,因为学生的问题是而向教室里所冇“听众”提出的,所以,学生提问后,教师不耍急于以“先生”的身份作答,而应鼓励其他同学积极思考,阐明他们对此问题的理解。这样,即冇助于“生生互动”,又有助于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教学生“会问”,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乂是一种挑战。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捉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该生对知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