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26340
大小:50.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4
《《功》说课稿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各位评委老师好!“功”是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本章的知识结构来说,功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原有认知:初中对功的初步知识及能量有了初步了解思维特征: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度预期困难: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负功的概念三、(1)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功的基本知识并会运用功的定义求解功2、过程与方法II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物
2、理的眼光审视生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2)、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a难点:负功的意义四、教法和学法1、关于教学方法依据教学人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休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五、过程分析:(一)新课引入:通过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这样引入:让学生把篮球举高不动和举着篮球登上讲台,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
3、的。前者,物体受力不运动,比如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篮球挂起來,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工与功是不同的,即没有功劳有只有苦劳。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屮,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乂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
4、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O(二)新课教学: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多媒体图片展示,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口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举几个例子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学
5、生举例:人推车前进时,车在人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说推力对车做了功。起重机提起货物,货物在起重机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拉力对货物做了功。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用多媒体展示上述几个例子中的做功的物理情景,并总结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⑶提酮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
6、成某一夹角a吋,做功如何计算?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LcosaoFFi二FcosaL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位移1的分力FcoS8和垂直于位移的分力Fsina,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Lcosao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Lcosa和LLsinaLcosaLsina,同样可以得出W=FLcosa,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休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⑶公式W=FLcosa各量意义。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Q—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例: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
7、=20N、$60°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一片TL=10m,求推力所做的功。(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Lcosa=20X10Xl/2=100J)⑷公式的适用条件。公式W=FLcosa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⑸在讨论公式吋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a=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