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

ID:41873627

大小:256.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04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_第1页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_第2页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_第3页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_第4页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0讲文学与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讲文学与心理学►其实这并不是对作家的咒骂或贬低,而是确实揭示了作家在进入创作时具有的那种与常人不同的特有的心理状态。有人说:诗人都是疯子,著名诗人就是著名神经病!(胡继云《谁换了我老婆》)一、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研究概述(一)西方早期关于文学的心理学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旁观”说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夏夫滋博里的“内在感官”说休谟的“同情”说德国古典美学对想像力的推崇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将想像、情感推到极至一、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研究概述(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儒家的“性习说”、“性善说”和“性恶说”道家的“虚静”说司马迁的“发愤

2、著书”说刘勰的“神思”说严羽的“妙悟”说李贽的“童心”说袁枚的“性灵”说一、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研究概述(三)近代心理学对文学的研究实验心理学对文艺的研究:提出“直觉表现说”、“移情说”、“审美距离说”、“内模仿说”精神分析学对文艺的研究:“潜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对文艺的研究:“异质同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文艺的研究:“需要层次”二、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一)文学创作的由“外”而“内”古希腊和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人物更多是一些外在性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注意到复杂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的矛盾性。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的眼光开始转向人的内在心理世界

3、。到20世纪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塑造及挖掘,包括对人的潜意识的发掘,成为探讨人的真实自我的最重要途径。二、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二)心理学和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人类的思维活动并非由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股斩不断的“流”;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非理性的不自觉的意识所组成。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被誉为“人类想象力最深刻最完美的成就之一”。乔伊斯《尤利西斯》着重呈现三个都柏林人在一昼夜中各自的意识流。弗洛伊德学说1、心理层次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理论2、人格结构学说:本我、自我和超我3、梦

4、的解析和作家白日梦理论4、性力升华(奥)弗洛伊德:“必须把潜意识(本我)当作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瑞)荣格:阴影(恶性)、灵魂(本我)和人物(自我)是构成我们心理的三部分。福克纳试图在小说中再现精神失常者的心理变态;奥尼尔《悲悼》探究一个家庭中的性心理变态问题;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详尽描写了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刻画了梦境中的胡乱行为。二、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三)心理学和超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勃勒东,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1913年进巴黎医科大学学医,1915年应征入伍,在一个精神病院里研究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勃勒东:“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作为对

5、现实的否定,而是作为对现实的深层知识的探索而提出来的,并在精神病学家的方法论中找到了支柱。”勃勒东: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世界完全可以被心智健全的人所模仿,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富于诗意的表达手段,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可以成为诗的源泉而使诗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摆脱趋于表面化的理性的束缚。艺术家的癫狂状态与精神病症的区别:(1)艺术家的癫狂是暂时的变态,癫狂过后能够回到理智的常态;精神病患者则是持久的,无法返回常态。(2)艺术家的癫狂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而精神病患者则是无意义的呆滞和重复。“下意识书写”本来是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雅内治疗病人的一种方法,但它也

6、成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文学创作方法。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描述“下意识书写”:“落笔要迅疾而不必有先入为主的题材;要迅疾到记不住前文的程度,并使你自己不致于产生重读前文的念头。”二、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渗透(四)心理学对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其他现代派文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主义作家普遍认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依赖的那种理性和逻辑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和人简单化了,所以也就显得不真实。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现代心理学揭开了人的心理背后的神秘面纱。他们受此影响力图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尝试创作方法上的多

7、样性。三、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一)文学批评中对“情结”概念的引入所谓情结,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按照荣格的说法,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后的一种沉淀。台湾学者颜元叔曾用“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中国唐代的一个故事。薛仁贵误伤其子薛丁山,后来薛丁山又误杀其父薛仁贵。颜指出薛丁山与其母柳迎春曾相依为命,母子之情是为男女之情的暗示。三、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二)关于原型的理论鲍德金《悲剧诗歌中的原型模式》:“有一些题材具有一个特殊形式或模式,这个形式或模式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持下来。”三、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三)关于

8、“潜文本”的探讨俄狄浦斯的罪恶在许多作品中都是作为“潜文本”潜藏着,当然并不是直接采取杀自己父亲,娶自己母亲的形式。如哈姆莱特。三、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